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9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上古神话中的思维法则观念张晓芒上古时代,自然环境恶劣,生产力极其低下,初民的生存决定于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无可奈何的顺应以及渴望对之施加改造的矛盾心情,在上古初民的思维中激起了二分式的情感,即对自然的恐怖与崇拜。在这种对立情感的刺激下,初民在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2.
庄子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在争鸣中,各自以自己的政治伦理主张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是造成天下"是非之途,樊然殽乱"的根本原因.为此,庄子在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中,在对取法标准的主观性的批判中,提出了"辩无胜"的观点."辩无胜"从反面促进了中国古代名辨学的发展,对于我们今天批判、破除现代"辩无胜",树立法的观念,也有着积极的现代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晓芒 《中州学刊》2006,(4):160-163
墨子时代,尚私观念盛行,墨子以他对天志所代表的义利关系的阐述,表达了他的不以私利害天下人民之公利的公私观点,并以此影响了他的论辩思想的形成,发展出他的“三表法”式的归纳思维方式与比喻式的推类思维方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推类思维特质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冯友兰先生作为本世纪中国最知名和最富创造性的哲学家,自然对哲学的对象、内容、性质、特征与功能有着独特而又系统的阐述。今日之中国哲学和整个中国文化一起,正面临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挑战以及世纪之交的选择、重构和再建。在此境状下,我们重温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观,不仅是理解冯友兰全部哲学体系的基础,而且也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哲学面向现代化、面向新世纪的新开展。一、冯友兰的哲学观评述1.哲学的对象与特质冯友兰把哲学看作是对人生的反思,这种反思首先是就哲学对象而言的。他认为人生是哲学的对象,哲学即是思想人或人生…  相似文献   
5.
古代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性思维是一种主观情愿与外在物象相融合的思维方法,在创造中国古代表意文字的过程中,意象性思维方式也以其观象比类的认知途径,规范着中国古代文字发展的历史进程,引导着中国人在造字过程中的审美观念与方法。重新品味其在中国文字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体察其背后的逻辑方法论原则、审美观念、技术方法、文化传统、人文精神,我们就可以从逻辑与文化的角度,不断增强对传统思维方法论意义、文化认同意义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在先秦逻辑思想中,孔子正名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正名以正政"是其逻辑前提和逻辑结果的统一,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两种精神.求真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逻辑真",求善精神追求了正名思想的"伦理真".孔子正名思想的逻辑观有着鲜明的伦理化倾向及特殊的历史作用,对构建当代合理的国际关系与文化交往,也有着不可忽略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先秦诸子对名、辞、说、辩诸思维形式可能产生的谬误所进行的分析研究 ,构成了先秦辩学体系中的谬误理论 ,并以此体现了熔铸于其中的求真、求治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管仲提出较为系统的“以法治国”概念的基础上,商鞅更加强调“法”的重要性及“法”的应用。在论述法的起源、特征、作用的过程中,商鞅之“法”中折射出刑名逻辑思想的光芒。集法家大成者的韩非对商鞅之“法”及其刑名逻辑思想继承和发展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9.
比较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从中西逻辑的比较研究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即已开展的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使中国古代逻辑成为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但在这种比较研究中,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厘清。如中西逻辑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不同思维方式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本身的历史文化精神、历史文化意义等。因此,在中西逻辑比较研究中,怎样进行比较研究,比较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即如何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始终是我们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形成多元化的世界文化体系的过程中,通过文化交流以促进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与理解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但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文化间对话、沟通与理解的心理问题、学理问题、伦理问题。心理问题解决的是心态冲突问题,消弭的是信任赤字;学理问题解决公理冲突问题,消弭理解赤字;伦理问题解决沟通方法的冲突,它所消弭的也是信任赤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