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张蕴艳(以下简称张):先生,我发现近年在您的王元化、朱光潜等学术史案研究中,不时提到"日丹诺夫"的名字,并冠之以"日丹诺夫主义"。您将此"理论模型"概括为一对"正负△":1.由所谓政治上的革命或进步→哲学上的唯物论→艺术上的现实主义,这三者构成"正△";2.由所谓政治上的反动或没落→哲学上的唯心论→艺术上的非现实主义乃至反现实主义,这三者构成"负△"。您是否认为日丹诺夫是1949年后中国文论建构绕不开的一个符号?又为何称之为"主义"?  相似文献   
2.
张蕴艳 《学术月刊》2022,(4):164-172
在当代“后理论”语境下,从文论的视角,将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放在中西“精神谱系”或“学术源流”的脉络上来加以考察,可见前现代时期即中国近现代文论发轫期之精神谱系的整全性、精神性。《文史通义》对“道”之“三人居室”特性的解释与“道器合一”的整全性追求,对“史德”与“文德”相辉映的“纵横之辞”的回溯,对“易”“气”“理”“情”“性”等生生之精神的提炼与重振,为近现代中国文论史与学术精神史的续写埋下了深远的伏笔。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细读李长之 1930 - 194 0年代的文论、文学与文化批评、画论和译著等 ,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他的美学建树 ,二是他的心路历程。从他的美学理论来看 ,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感情的型”的理论思考与阐发上。文章分析了其内涵的各个层次及其关系 ,探讨了这一理论的意义和价值 ,并将它放在 2 0世纪中西美学的大背景中作比较。从其心路历程来看 ,2 0世纪 30年代到 4 0年代李长之的思想与价值观也发生了位移 ,突出表现在 194 1年前他信奉的是近代人文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价值观 ,194 1年后 ,上述价值观虽在一定程度上有保留 ,但“族国本位”的思想渐渐占了上风。文章试图描述这一现象并解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4.
首届中英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双边论坛会议以中英审美现代性的差异为中心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对会议进行综述:中国与英国:审美现代性的不同经验;城市与乡村:审美现代性的核心命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建立审美现代性阐释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