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学化: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理论的生态学化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建设趋向。本概略地介绍了近年来艺学与生态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思路。然后从生态学的终极性优势、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原典的生态学内涵和中国古代论的生态特色四个方面阐释了生态思维对于艺理论更新转型的意义,并认为生态化的艺理论实际上是艺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和黑格尔都认为济金根是堂·吉诃德式的人物,在揭示其喜剧性的同时也揭示了他的悲剧性。拉萨尔认为其悲剧根源是“理性的狡计”,不但遭到马克思的反对,也违背黑格尔的本意。在黑格尔那里,所谓“理性的狡计”包含着对片面性冲突的悲剧的深刻认识,其“具体-整体”思维也为马克思所肯定和吸收。马克思主张的“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道路决不只是思维的辩证法,而且也是充满了生态精神的历史运动的规律。用这样的生态思维看待历史悲剧,有助于认识黑格尔的片面性冲突悲剧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精神的本体性的认识,即对“精神圈”的生态地位的认识,是考察文艺生态的必要理论前提。马克思的生成本体论在肯定物质的本原性和本体地位的同时,也肯定了精神的本体性。精神既是人的生命的主导内容,又是实践的主导因素,它以作为精神食粮的信息为生成之源。精神对人性生成的主导作用及其自身的生成性,推动和表现着人的“类本质”的生成。在肯定精神本体性的前提下考察人性生态和文艺生态,正是人本生态观对自然本体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生态理论在文化和文艺领域里运用虽是晚近的事,但文化和文艺的生态观念早已存在.毛泽东、邓小平的有关论述都体现出了文艺生态观念.要建设社会主义文艺的良性生态体系,必须以生态系统论的眼光看文艺.马克思人学生命观是社会主义文艺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它在感性和理性的统一中,揭示了人的生命所应具有的超越精神.当前文艺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功能生态营构和生产生态调控,前者解决社会和群众对文艺需要问题,后者解决的是文艺领导和管理问题.从开放的眼光看,应该充分重视创作主体生命精神和艺术思维活动的复杂性、生动性和互补性.但也要注意反对文化自发性崇拜,不能抹杀文化所具有的主体实践精神.社会主义文艺的生志建设应在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照耀下,高扬实践主体精神,研究文艺生态规律,推进文艺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艺的功能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态性的功能,即对人的自然———社会———文化生态进行适应性调节和生成性激活与建构的功能。要自觉而有效地进行文艺生态功能的调适和转化,就必须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文艺需要的体系及其结构有清醒而全面的认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  相似文献   
6.
真正合理的生态文艺学必须是生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统一。正如不能固守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一样,我们也不能用生态中心主义的文艺学代替人类中心主义的文艺学。  相似文献   
7.
早就期待着胡志红教授的《西方生态批评史》(人民出版社2015年出版)出版,现在终于看到这部大著。捧在手上,真切地感受到它沉甸甸的分量。这绝不只是这部近50万言大书的物理重量,而是指其丰厚的内容和和重大的意义。须知,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这都是第一部对西方生态批评兴起后四十来年间的发展历程进行全景审视和深入评析的史著,其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和总结来途以启新路的开拓之功,都是会铭刻在生态批评发展史上的。  相似文献   
8.
杜威关于艺术审美中节奏的能量组织作用的观点被称为“审美经验的生态动力学”.这一观点揭示了节奏作为生命运动的感性特征对于生成“一个经验”的动力性质,还阐释了节奏的自然本源及其作为普遍存在模式的生态本质,并认为审美知觉乃是能量组织通过累积性进步来生成完满的审美整体的连续性的动力过程.这种动力学观念揭开了人类审美活动生态真实中的极其重要的特殊生命机制.对这个思路的认真领会和深入研究,一定会对美学学理的生态学化产生十分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学说中长期被隐蔽的“道德选择”论作为“另一半达尔文主义”,说明生物进化的主要动力是爱,而不是“自私基因”。贯穿《人类的由来》全书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动物的性选择通过美感的作用而推动了生物的进化,并最终生成了人。达尔文所描述的动物美感及其对性选择的作用,可以从节律感应这种特殊的信息生态得到解释。这对于从生命本体深入认识人与美的生态关系,认识美和审美的生态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达尔文的审美理论乃是人本生态美学的科学理论基石。面向现实的美学应该在达尔文与马克思的结合中重新起步。  相似文献   
10.
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诗学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孔子论诗教功能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主张,自来只限于从“识名”去解释,完全抹煞了其中的诗学内涵。本文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真实含义,应是从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可以得到比识名更加丰富多样的知识、见识和认识。这是因为,由诗性话语的思维特性所决定,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所指的事物表象作为关系存在和象征本体,已经从有限诗意指向无限,映照出宇宙人生的深广意蕴。孔子的这句话,既指出了诗中的鸟兽草木之名的诗性功能,也有教学生按照诗的特性学诗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