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现实的维度来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面临着精神诉求的困境、实践方式的困境、传媒整合的困境和话语转换的困境。如何克服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效果的制约困素,走出传播困境,需要在传播实践过程中化解理想化与世俗化的矛盾、精英化与草根化的矛盾、碎片化与统一化的矛盾、外来化与本土化的矛盾。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要求.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整合其他资源,努力拓展自己的社会基础,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发展形势,有所创新.  相似文献   
3.
从先进的中国共产党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包括必须坚持关注民生的传播取向,必须培育自由探讨的传播环境,必须拥有坚定信仰的传播主体,必须运用常识政治的传播话语,充分利用多元渗透的传播方式。认真总结和研究这些经验,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有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取得了巨大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传播的重要使命。发挥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关键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何以可能的前提审视是破解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重要之维。转化话语方式、创新传播方式、优化效果预设是思想政治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受众诉求与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信息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基础,而平等沟通理念是全球化时代的主旋律和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潮流,因此确保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应把受众置于一个新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不能忘却受众,而应以当代中国大众为传播本位,切实重视受众的心理诉求、接受方式和接受指向,进而建构新的契合受众生活境遇、认知能力和接受情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决定着其行动最终结果的好坏与成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重要的是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受教者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之间的契合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方式符合受教者的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7.
文化哲学思维路径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蕴涵着马克思主义传播范式的重要转换和跃迁.用文化哲学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立足生活世界的现实根基,激发受众情感的心理认同,注重主体精神的实践理路,追求交往理性的认识融通.  相似文献   
8.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由孔子所开创的,经历二千多年传衍不绝的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神,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重关系体系,其自然观、社会观和修行观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中,这种世界观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9.
“文化自觉”意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换言之,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可以说。文化自觉实际上是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觉悟、一种科学认识。理论研究不是知识层面的摆设.而重要的是直面现实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