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4篇
社会学   1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材料·视野·方法——杨义学术访谈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杨义先生的《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杨义学术讲演集》出版后,《中华读书报》曾发表一篇题名为《学术演讲与“杨义现象”》的文章,对他演讲中的大家风采和深厚的学术含量大加赞叹,并使用了“杨义现象”这样的词。的确,把学术演讲作为学术表达的一种形式,也是现代学术发展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一个学者只有对自己的专业烂熟于心才能够控制和把握不同的对象和现场,甚至会在演讲中迸发出许多在正襟危坐写就的论文中被“平面化”、条理化遮蔽的思想火花。最近几年,杨义先生的多篇学术访谈也在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赵稀方关于治学问题的访谈(《东南学术》2003年第1期)、邵宁宁关于“重绘中国文学地图”的访谈(《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袁盛勇关于“重构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访谈(《学术月刊》2005年第11期)等等,可以说作为学术演讲的变体——学术访谈也已经成为杨先生的一种新的述学文体,由于访谈是在问答对话中完成学术表达,他的许多学术思考获得了更为及时的、鲜活的呈现,如果写一篇《学术访谈的“杨义现象”》大约也不为过吧!尽管即便是谈同一个内容,时间和场合不同,杨义先生兴致所致也总是新意叠现,但我们这次的访谈的着重点并不是他现在具体在做什么样的研究?有什么样新的学术思考?我们希望通过访谈,把他多年治学的经验介绍给大家,能够对研究者有所启发。当然所有的话题都是从他的新著、新文章中生发出来的,因为离开了具体的学术,任何的方法都会显得飘忽。(安文军)  相似文献   
2.
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和基本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诗学是“生命-文化-感悟”的多维诗学。它们的基本形态和基本特征,是以生命为内核,以文化为肌理,由感悟加以元气贯穿,形成一个完整、丰富、活跃的有机整体。由此可以派生出比兴(隐喻)、意象、意境和气象等基本范围,从而在不同层面和不同方式上作为生命与文化的具有东方神韵的栽体,作为感悟进行贯穿运作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杨义 《北方论丛》2016,(1):1-12
思考中国现在的文明形态和人文气象需要建立起贯通文、史、哲、宗教、人类学的人文学,其战略思想和核心方法是将空间维度有机嵌入时间维度,确立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的整体文化观,高度关注并科学对待不同文化层次的本质价值和互动关系问题,还原历史文化典籍蕴藏的生命状态和生命过程。具体到先秦诸子研究领域,则可以利用上述文化要义破解诸如老子的母系氏族特征、“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含义、孙武其人的有无、墨子的出生地、庄子的家世、《疠怜王》的作者等六大迷津。  相似文献   
4.
5.
李渔小说:程式化和个性化的审美张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话本小说书面化的新的时期的代表,李渔以自己的审美个性,包括自己创造的描写模式、叙事体制和喜剧性语言风格,投入到了被当时正统文坛视为“末技”,而他不以“末技”待之的话本小说领域,在至为程式化和个性化的两个极点上,架设起了推进话本小说革新的杠杆,使这种文学体式的内在文化素质和审美体制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也使他自己成为以生命和才华革新我国话本小说的最后一个革新家。木文发表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文学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商业化浪潮、大众文学的双重冲击下,文学进入了一个众声喧哗,纷乱无序的“无名”时代,而文学的这种无序状态,实际上是价值观念混乱、价值立场缺失的必然结果。在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坚守人文主义的立场,维护文学创作的价值和尊严,是每一个关心中国文学命运的学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文学评论》、《东方文化》杂志和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于 3月 15日-19日,在华南师大举办了“价值重建与 21世纪文学”研讨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就上述议题进行了自由而热烈的讨论。我们选择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发言发表于此,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7.
“重绘中国文学地图”是杨义先生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学术命题 ,围绕这一命题 ,杨义先生从自己的学术经历、学术思想的形成谈起 ,具体形象地论述了“重绘”说所包含的丰富思想内容、理论方法 ,以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话题不仅涉及有关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基本认识的一些问题 ,而且也涉及了古今诗学、叙事学、图志学、文学史观、文明史、民族文化等问题的许多方面 ,内容丰富 ,新意迭出  相似文献   
8.
《儒林外史》似乎是中国最伟大的几部古典长篇小说中至为清澈透明的一部了。它对八股取士制度下的士人社会以及官绅市井社会的社会相的穷形极相的描写,它的讽刺艺术在深刻中浸润着几分怜悯,它的语言在明净的已基本洗去说话人套数的口语中饱含着精粹的表现力.都令人叹为观止。推崇为中国古代甚至是唯一够得上高品位讽刺文学的杰作。但是对于它的结构.人们到底不能没有遗憾。鲁迅的话还是客观的现象描述:“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但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  相似文献   
9.
感悟通论(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现代中国学术方法的时候,绝不能忽略数千年间久蕴厚蓄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资源。感悟乃是中国智慧和思维能力的传统优势所在。它是在中国具有丰厚的文化资源的土地上,借助印度佛教内传而中国化的行程中滋生出来的一种诗性哲学。它融合老庄之道、儒学心性论,尤其是禅宗以及理学的终极理念,形成了宇宙万象与心之本原互照互观、浑融超越而有得于道的本体参证的智慧生成过程。并且由哲学、宗教而日常生活化、审美化,骋怀于山川人境,迂回于书画琴棋,从而展开了自己复杂的结构、层次、脉络和功能,在与顽固的诗教相抗衡、相搏斗、相并存、相融合中,进入中国诗学的精髓部分,并发生了现代性转型,沉降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变数和知识者的类本能。东方的感悟性和西方的分析性,在人类思维史上双峰并峙,可以相提并论、互释互补。如何将这两个山峰沟通起来,在其间架设桥梁,将其内在的潜力和奥妙发挥出来,或者说形成一种感悟哲学,这也是我们完善中国现代理论方法以及建立中国现代理论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杨义 《甘肃社会科学》2005,10(5):244-249
会通或融会贯通之所以成为中国现代学术界所趋同的一种基本的学术范式和学术方法,一个重要的原因是20世纪以来知识形成和学问品格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会通的核心在通.专精是治学的根底,博通是治学的精神.专中寓博,博中寓精,专博相兼.寓与兼就是中国学术的会通思想.在文化挑战中出现"现代的烦恼",其源盖出于形势的要求和自身的无奈、思潮的激荡和专业的沉潛之间矛盾.对此,文化运动派采取以博驭专的策略;学院派走上通专成博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