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综合类   3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以诠释学的哲学观点作为理论框架和引入William R.Catton,Jr.在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上发表的“价值论”作为佐证依据,探究译者的“翻译欲”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主要从译者渴望获取“Desiderata”(渴望得到的某个译文)的永恒追求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证明译者的实际产出译文是很难达到译者的理想译文,并且初步构建一个数学模型和提出3种假设以确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欲的特殊格局和揭示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形与意的关系也是衔接与连贯的关系。翻译是形的变换 ,意的传达。语篇的形必须衔接 ,意则必须连贯。汉英互译尤要注意衔接对译文连贯乃至神似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认知科学的心理空间理论和原型范畴学说,为翻译过程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从心理空间和译文空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合成空间中的概念整合过程;从认知模式和原型范畴来看,翻译过程是一个基于原型范畴的认知模式转移过程。翻译过程中的空间转换和整合以及原型认知过程,也可以通过数学线性空间理论,从微观角度作出描述。  相似文献   
4.
英语教学中影响学习的要素主要有学生、教师以及策略。学习者的自主性、教师以及策略同等重要,三者构成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三个中心。只有三位一体,三者有机结合,教学方能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翻译心理活动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但简而言之,它可表述为这样两个方面,即先理解,后表达.文学翻译有着高度的再创作属性,由于两种语言有着不同的语言符号组合规则及文化涵义,所以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等是必然存在的.在一种语言文化中存在的事物,在另外一种语言文化中可能会根本不存在,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和文化上的"缺无"(lack).本文认为:1)从微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建立在"渴望"弥补语言文化上的"缺无",而导致了"再创作".这种翻译再创作空间的大小取决于译者的个人整体的知识结构和驾驭语言的能力.2)从宏观主体的角度看,译者的"翻译欲"是由外在的客观环境的不足和主观情感的双重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王心洁  王琼 《学术研究》2006,(6):141-144
莎士比亚的名字及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内容和形式亘古常新,他既是全球的本土化,又是本土的全球化。本文从莎士比亚的译名翻译传播、莎士比亚的作品翻译接受和莎士比亚的翻译批评三方面综合探讨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流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亚裔感性"是赵健秀等华裔美国文学先驱者和评论家孜孜以求的亚裔美国文学的"度量"标准.在<饮碗茶>中,雷庭招从主题内容、文化、语言表达诸方面做出了"亚裔感性"书写的文本实践,使<饮碗茶>成为华裔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文学翻译为一种具有创作性的“转变”行为,即在源文与目标语境差异条件中进行转换,并且导致了文本层面上的变化,以及在转变之后促成了目标文本的第三形态特质。文学翻译的创作特色属性由多种因素而构成,这些因素决定了文学翻译的解构和重构轨迹以及目标文本形成的面貌。  相似文献   
9.
语言中的颜色词丰富多彩,且与社会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由于英汉两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较大,英汉颜色词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正确理解和掌握英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对于英汉翻译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始终相信沿着梦想的河流,就能走到家园。你勾人梦魂的召唤,总在夜深人静,自心灵深处响起。听到召唤,灵魂安谧且疼痛起来。被尘世刺破的心是最重的行囊。掠过阡陌,沿河而上,风尘仆仆,来到你的面前。我是你的,我会回来的,但每次回来都是诀别。只有你,永远以冰雪的颜色等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