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节日:一种特殊的公共文化空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平日的角度来看,节日期间人们的生活处于非常状态,带有集体"着魔"的特征.节日以公共的时间和空间为基础,活动过程带有戏剧表演性质.它所追求和创造的,是集体的文化认同、公共的价值观念与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
目前世界上有5 000多种语言濒临消亡,记录和研究这些语言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卡维亚语是美国加州南部的一种濒于消亡的印第安语言,目前已不被使用,而只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存在.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一些德国语言学家致力于记录和研究这种濒危语言.这里主要介绍了这项研究的历史、方法和进展状况,并对世界各地抢救濒危语言的现状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3.
文字、仪式与文化记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化记忆论由德国学者阿斯曼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从文化传承方式的角度解释文明发展规律。以文字和仪式为主要媒体的文化记忆,对民族主体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它以类似于集体灵魂的价值观念体系为核心,经过政治及文化精英的维护处置而外化为文本和仪式,二者在互动中共同塑造一个民族的整体意识和气质。文化记忆的研究涉及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字学、宗教学、文学等多学科,代表着二十一世纪跨学科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作为仪式政治的重要手段,国家祀典在王朝时代结束之后就丧失了其原有的政治与社会功能,从而变为一笔公共的文化遗产.当代人应如何保护和利用这笔遗产,使其既能发挥传承文化的作用,又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日韩三国近代以来的祭孔实践,分别代表了国家祀典的三种传承模式:韩国的以承续古礼为目的的国礼模式,日本的完全民间化的模式,和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半官半民式的地方公祭模式.通过比较作者认为,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公祭模式不仅是历史发展使然,而且也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地方公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只要操作得当,便可充分发挥其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记忆的历史功用.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民族或社会群体在建构文化认同时往往借助于口承文学、文字文本、仪式行为和图像传媒等.20世纪流行于德国的“家乡电影”,体现出了德意志民族根深蒂固的乡土观念和民族意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几代德国人的思想,说明地方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国民对于乡土的想象与情感之上.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