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10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最伟大的诗人,从表面上看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而通过对其前期和后期人生经历的分析却看出其本质并不复杂,通过论述对他的复杂性给予定位。  相似文献   
2.
祝东 《殷都学刊》2011,(4):58-64
宋季遗民词将艺术手法与思想内涵完美结合,在唐宋词史上涂下浓墨重彩一笔,对清代词学亦产生重要影响。清代词坛三大主要流派即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常州词派,他们不论是理论批评上还是艺术创作上都受到过宋季遗民词的影响,但其侧重点却各不相同。清代三大词派在对宋季遗民词的接受过程中,或是注重作品的思想内容,或是倾向艺术手法的借鉴,或是推扬其思想理论,各取所需,借石攻玉,宋季遗民词对清代词学的发展建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常以英雄自许,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中是作了大量的豪放词。但在他的婉约词作中却有部分是托女子之口吐“闺音”的词,这表面看来与他的豪放性格不符,但却有深层的文化原因。笔者试图从历史文化传统、现实文化背景和君主集权的男权主义文化等方面来对此作一番探寻。  相似文献   
4.
晚清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难以定位的乱世,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渡时期。晚清小说折射了晚清一代中国人的想象和认同,对历史的体认及对自我的理解。文章从现代性体验的角度来重新切入《花月痕》这部被人遗忘的晚清重要小说,考察这部乱世飘零文本中所蕴涵的怨恨、颓废、回瞥等现代性因子,并以此作为晚清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文学表征,烛照晚清中国人现代性体验的发生及其排遣的历史方式。  相似文献   
5.
孟子的"知人论世"说构建了中国诗学的千年阐释传统,并辐射到词学阐释领域。清代词学阐释系统的建构承袭了古典诗学的阐释方法,并灵活运用到词学批评阐释之中。清人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历代词人的传记资料,编写词人年谱,搜集作品本事,辑纂词林纪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揭示词人词作的相关背景知识,起到论其世、知其人的功效,达到帮助读者了解作者本意与作品本义的阐释目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学网站对网络文学的制约性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网站是当下网络文学的主要写作与阅读园地,也是由商业资本介入的以公司方式运营的网络媒体.这一网络媒体在组织网络文学的生产与销售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给写手们提供作者操作系统,以工厂化的方式组织文学生产,以量化的标准衡量产品质量,同时有专业的营销系统,力图以戴尔式的互动系统设置来营销,形成文学产业链和迪斯尼化的消费环境.文学网站作为生产和销售平台以结构性的力量渗入文学写作过程中,促进或造成网络文学作品(尤以网络小说为代表)浓厚的大众化色彩、类型化、超长化或"太监"、"烂尾"等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7.
8.
凌廷堪为清代经学大家,其以经学家身份研治词乐,与乾嘉汉学转向关系密切.凌氏以考证经史之态度研究词乐,著有《燕乐考原》.然而凌氏研治词乐的目的却不在于词乐本身,他试图通过打通隋唐燕乐一关,上溯先秦雅乐,求乐明礼,以传统礼乐来救治日益衰败的世道人心,实现其经世致用之目的,这与乾嘉汉学转向的理路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以词论词是用韵文论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其源自于论词诗,后延伸至词学领域.论词词在清代较盛,尤以晚清民国为最.晚清朱祖谋的<望江南·杂题我朝诸名家词集后>集中体现了这种词论形式的发展和成熟.考察朱氏的论词词,可以看出其使用了知人论世、寻章摘句的传统文学批评方法,并有所新变,巧妙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把他人的论词序跋及诗词化入论词词中,照应了词体文学的独特体式并达到了论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YY小说流行于网上,幻想色彩浓厚且有一定的意淫味道。YY小说情节构造新奇巧合且有较多桃色事件,语言使用自由不羁,人物经历设置曲折并反映出积极的世界观,这与青年人躁动不安、对性充满渴望、追求新奇冒险、有一定的叛逆色彩以及高亢昂扬的生命状态有直接关系,是网络上流行的青年亚文化。YY小说想象力丰富,但审美色彩较弱。它表达了部分青年个体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有白日梦的抚慰功效,但易使年轻人沉溺其中。对此,我们应因势利导,使之朝良性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