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小说《命运》中,著名作家艾萨克.B.辛格通过女主人翁贝茜.戈尔德与"我"的对话,将"命运"表现为曲折而不幸的人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贝茜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矛盾与痛苦,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退却与现实的无助,前者内含人生的危机与遭遇,后者暗示人生的寻觅与流亡,它们共同凸现着现代人"命运"的真实。  相似文献   
2.
自由理念和纯粹原则的"实在性"问题直接关系到先验存在形式在康德哲学中的地位和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可能性的前提:首先,这样的"实在"不可否定,它是"自我"与世界如此被区分的必然;其次,这样的"实在"就是人的"此在"过程的真实,它不但是自然的,而且是自由的;第三,这样的"实在"含义区别于普通理性下的经验对象存在,它是关于智性存在的肯定判断,是关于纯粹概念自身非经验进程的确实发生.总之,这里的"实在"是作为纯粹形式规定的存在,它因为理性的实践或意志而将自身的"实在性"必然地转换到被规定的自然现实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人们的语言经验中,自然物的世界在语言表现中得以展示,即世界就在语言中。当然,语言表现的世界并非自然物本身所是的存在,而是人们心灵之内的思想世界。思想构建于观念,语言构建于语词,自然现象的物与词及其联系唯有在观念的前提下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观念成为了物与词联系的中心,语词的表现意义因为观念而具备了自然物的指称和联系,也因为观念而具备了理性存在的原因决定。自然现象的物与词在作为观念条件下的结果时,也必然地作为了理性主体存在条件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天青石雕》的艺术呈现中,20世纪30年代欧洲人的焦虑与空虚同中国道家圣人的超然与平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边是悲剧中英雄的呐喊与无助,一边是“石雕”上道家隐者的悠然自得;“呐喊”源自诗人对于迷茫现实的抗争,“悠然”源自诗人对于道家境界的渴求;《天青石雕》作为诗人晚年追求不朽艺术与人生的成功之作,中国的道家情怀被赋予了西方视角下的重读,并揭示出:人间的不尽苦难和悲剧在于得道修行的缺失、在于永恒恩泽的缺失、在于灵魂回归之路的缺失。  相似文献   
5.
圣城拜占廷作为一个东方思想文化的汇聚之地深深地触动并启迪了诗人叶芝的创作灵感,并使得诗人的《拜占廷》与《驶向拜占廷》成为不朽的艺术篇章。圣城拜占廷及其思想艺术的辉煌存在既有当下的现实和久远的历史,又有永恒灵魂的佑助和显现;它不仅展示物质世界的流变不休,也引领着诗人永恒艺术和永恒生命的希望之途;《拜占庭》与《驶向拜占廷》意象的塑造既是诗人“历史循环”与“不朽艺术与灵魂”的见证,又是诗人民族文化复兴的前例,它所昭示是神圣火焰中的希望和回归永恒世界的航程,诗人凭借不朽的艺术之路和诗歌的永恒意象而战胜恐惧并获得永生。  相似文献   
6.
殖民时期文学中的文化表征受到殖民思想的影响,强化了殖民者与殖民地之间的不平等关系。通过将本土语言文化翻译进入后殖民文学文本,后殖民杂糅写作起着重写后殖民文化身份的作用。这种写作挑战宗主国文化权威,改写传统的东西方文化关系,重新展示第三世界文化精神,真实反映殖民地国家的艰难处境,在强势文化单一声音中混杂了边缘文化多种不同的声音,从而重写了第三世界后殖民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7.
在讨论"心理语言学"概念时,我们实际上已经离开了严格意义的传统语言定义,即将"语言"的外延扩展到了整个心理世界,一切心理的过程和内容无不展现为语言存在的过程和内容."心理语言"在其存在的初始形式上就是一种心理的表象成果,即"表象语言"."表象语言"依其特有的心理存在形式标识着自然世界及其自然语言对于理性主体世界的首次进入和呈现,标识着理性主体与自然对象交流行为的真正开启;"表象语言"以感觉、印象、心理图式等形式留存了自然世界,也以初始阶段的心理语言形式留存了经验直观的成果,并体现为理性统一世界中的语言存在的必然过程和内容.  相似文献   
8.
自由意志作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建设的基本概念在分析的意义上必然地联系于具有纯粹性和普遍性特征的绝对存在;这样的存在因为拥有自身的原因性而区别于经验的过程,并同时将这样的存在与普遍性的原则规定或定言命令统一起来,形成一个自由世界的标准。当然,自由的确立还在于获得世界统一的先验综合根据,在于取得自由意志与其行为结果的统一;自由原因性的可能来自理性存在的事实及其实践特性,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道德律命令才会因为“积极的自由”的存在而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9.
人的"存在"过程一定是一个行为的过程,即"实践"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提供了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必然条件.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和作为具有自由意志的道德主体,其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意愿和自由.自由的理念将自然的人引向了自身作为智性的存在,从而呈现出人作为"存在"的真正意义.自由或自由意志所提供的是关于纯粹原则的本体理念,自由的原则或道德律不仅是纯粹的,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体现在人的行为中,从而使得理性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存在"的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纯粹理性王国的真实引领到自然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在面对世界的事件或存在的状态时,我们必然地拥有两种原因性的存在:或者是依据自然的,或者是依据自由的.人作为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主体必然地将不同的原因性体现置于自身的存在过程中.正是基于人之主体性地位的凸现,自然律的作用过程才得以认识,自由世界的原因性存在才得以洞见,并最终获取将自然与自由统一起来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