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哲学家洛克早在17世纪就提出了自己的语言观,并由此建立了属于他自己的语言哲学体系。在洛克的语言哲学体系里,人类的思想或观念传递是通过交流的行为过程来完成的,而交流的完成又必须借助于语言或语言组成部分的功能作用;语言的功能在于交流,交流的内容在于思想,而且,语言的意义或语言句子的意义决定于思想和思想的统一性,语词的意义决定于组成心灵思想的观念;语言或语词的意义赋予和规定具备心灵行为的任意性特征,然而,关于语言体系创造的统一性和目的性原因问题,关于语词意义的观念源泉问题等,洛克困于经验论的原因而未作进一步的探讨,要探究这样的问题,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论无疑能够提供一种帮助。  相似文献   

2.
作为语言现象经验主体的语言行为者,拥有语言能力的事实无可置疑。这样的语言能力可以进一步区分为语言感性能力和语言知性能力。语言知性能力,主要涉及心理过程的语言观念形成与展示,以及语言观念的存在地位与作用。语言观念作为心理经验对象的形式存在,首先源自语言现象的经验,而且它还要表现为一种"自然化"的观念存在。语言观念因为语言现象与自然物的是否一一对应,而被区别为抽象与具体。  相似文献   

3.
人的"此在"过程必然体现为语言行为的发生过程,即语言"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提供了语言存在与自然物存在的区分,而且提供了两者联系和统一的实现条件。人作为语言存在的实践主体和作为具有纯粹语言根据的先验主体,本身就具有以自身为目的的纯粹语言意愿。语言存在的纯粹理性原因或先验语言形式存在将其作为现象存在的语言引向作为智性存在的语言,从而呈现出人的"此在"所拥有的语言"真实"。先验语言形式或纯粹的语言意志所规定的是关于纯粹语言原则的语言理念。这样的"理念"不仅是纯粹而且是"实在"的,它一定要通过实践的理性而体现在语言行为者的经验中,从而使得理性的先验语言形式规定的纯粹性和决定性成为某种"客观"的存在。只有人的"此在"过程才能通过实践的理性将语言存在的先验王国引领到语言现象的世界中来。  相似文献   

4.
立足于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和语言存在问题的揭示,尝试先验语言学构建的思考,探寻语言存在的理性回归之路。哲学理性的思辨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前提,并通过理性存在的本质展示人之"语言"的先天必然性;作为理性主体经验的语言过程总是表现为先验的纯粹语言形式在经验直观过程中的综合应用;凭借理性的纯粹思辨和先验形式存在,理性主体必然地要在经验的语言现象之上构建起语言存在原因的先验世界;在语言存在的问题上,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语言条件和语法规律,而是其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纯粹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在洛克的经验世界里,“抽象观念”的形成与表现总是不可避免,人类的经验过程总是要伴随着“抽象观念”的存在过程。洛克的“抽象观念”具备经验意义上的心灵位置和内容,它体现为洛克式的“抽象观念”实在,表现了这种“实在”的“名”就是人类经验的自然语言形式。语义世界的“抽象观念”出于心灵中的本源,它与自然语言形式的关系确立自由而任意。“抽象观念”于心灵和语言的经验之中并非总是保持了自身的同一性,所有作为经验对象或结果的“名”与“实”关系并非具备一种必然性的统一基础。“抽象观念”的“名”“实”区分与统一唯有回到理性主体存在的世界里才是可能的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将自然世界视为理性主体的表象世界时,自然语言或语言现象就作为了这种表象世界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理性存在的原因世界必然地提供着这种表象世界的先验理性基础,提供着语言现象经验的先验理性基础,即一种作为先验形式的语言原因存在;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统一实质就是理性存在的统一;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伽达默尔的语言观与工具主义的语言观是对立的。他认为语词的构成不是反思的,而是经验的产物。语言是被创造出来适合世界的。因此是世界而不是我们的主观性决定语言。在他看来,世界应被看作是处于人们之间的东西。它是人们之间的共有的理解和理解的中介,使世界成为可能的是语言。语言作为相互作用的领域,并不真正是一件构成理解的工具。 伽达默尔还认为语言是理解的普遍媒介,语言即是理解,即是存在的模式,正是语言揭示了世界。人由于语言而拥有世界并生活于世界之中。我们只能通过语言来理解存在,理解世界。世界必须进入语言,才能表现为我们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在先验哲学的理性视野下,语言存在的统一应该是基于理性存在的统一。语言存在的统一性既要体现在经验过程的语言现象里,又要体现在理性过程的纯粹语言形式里。前者呈现为了知识性对象存在的语言现象统一,后者则指向了纯粹理性对象的语言形式所在。自然世界的语言呈现形式,与理性世界的语言原因形式统一于理性主体的存在。语言存在的统一性,实现于理性存在的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9.
语言中最活跃最敏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变化的表现的是语词。译者只有广泛准确地了解异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以及价值标准之后才能为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服务,换言之,在翻译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的是文化语境,因为文化语境对语词翻译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如果我们将语言存在限制于经验世界的范围之内,那语言存在又常常被称之为语言现象的存在;语言现象的世界将自然经验的形式和心理经验的形式统一于自身,并以自然存在和心理存在的特征呈现于理性存在的实践过程.语言现象的心理经验形式在其初始阶段的表现上,它要产生于理性主体的经验直观发生,对应于自然世界的对象系列,包括自然语言的存在系列,表现为无差别的、初始性的、整体性的、不确定性的大脑意象或感觉印记;相对于自然过程的语言形式而言,它是作为心理过程的"图式语言"而存在,"图式语言"即心灵中的表象成果,其存在内容和地位既是经验直观的,又是理性存在规定的.作为心理语言存在的"图式语言"所承载和表达的既有关于自然世界的"影像"和"记录",又有关于这种心理图式存在和统一的理性规定与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社会里,人际交往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而形式逻辑研究思维形式及其基本规律,也是以自然语言为基础的。能思维、有语言是人的本质属性,思维与语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思维是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思维“只有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在语言的词和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存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因而,人们在运用概念作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思维活动时,是离不开语词、语句等语言形式的。交际活动是一种包括表达、接收以及语言传递信息的一整套活动过程。人们在语言交往活动中需要思维,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表达形  相似文献   

12.
汉语字词与英语语词理据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系统有内部理据和外部理据。研究语词理据,可揭示词的表达形式与词义之间的某种内在联系。作者循着语言系统内部理据的线索,从音义、形义联系的角度和历史发展的角度对汉语字、词理据与英语语词理据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它们的典型特征,认为汉语字、词与英语词的理据既具有共同性又具有差异性。根据语言系统外部理据线索,探讨了社会发展对理据的影响及其在认知方法如:视角、突显、细化、整合和序列方面的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在语言现象的经验中,我们常常将这种现象的存在统一视为其自身固有品质的表现而具有客观性的存在地位;弗雷格的语言分析注意到了语言现象经验中的相关常识论,提出了一种去心理主义的“涵义”观,并希望以此确立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客观思想模式;弗雷格的“涵义”论揭示了语言现象经验的共同性基础,但这样的“揭示”并没有为“共同性基础”确立真正的源泉,我们只有从“涵义”思想的改造与回归先验哲学的进程中方可探知语言现象存在与统一的必然性基础,即语言现象世界的呈现与统一性特征决定于理性存在的先验形式,决定于纯粹理性世界的语言存在原因.  相似文献   

14.
谈谈物量词对前搭配数词的语义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与词的搭配既是语法的、类的搭配,又是语义的需求、互补。物量词对数词的选择,除语法上的规定外,还要受到语义,特别是量词的后搭配名词的语义制约。不同名词选择不同的数量短语,在语义互补的条件下,显现出某种新的意义和色彩。正确的语词搭配还要受到客观现实、修辞表达、社会语言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物量词对数词的语义选择也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5.
先验语言形式及其"实在性"就先验哲学的理性存在过程而言应该是自明的"事实",这种"事实"既无法由先验语言形式单独加以确立,也无法由经验的语言现象单独加以确立;在理性存在的条件下,先验语言形式作为纯粹的理性形式不仅是先验的,而且是实践的,语言现象因为实践的必然发生而秉承先验语言形式的决定;先验语言形式与语言现象的对立和统一因为回到理性存在过程而成为可能,理性存在的事实所确立的既是关于语言现象的实在性,又是关于其先验形式的"实在性".  相似文献   

16.
普通(形式)逻辑所讲的概念与语词密切相关。语词是泛指词、词组一类的语言成份,而概念则是反映思维对象的本质与范围的思维形式。任何概念的产生和存在都要借助于语词。语词是概念的存在表现形式,概念是语词的思想内容,二者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如果把对象比作原型的话,概念就可以作模型,词就是这个模型的模写。我们知  相似文献   

17.
汉语色彩词经历从依附实物名词,到抽象为独立表色的过程后,在已有的单音节色彩词的基础上,从简单到复杂衍生的方法大致有七种:借物法、比况法、组合法、修饰法、通感法、重叠法、外来法。色彩词,乃至汉语语词的不断衍生,有助于人们生动而形象地反映客观世界,传递思想。  相似文献   

18.
宗教产生的根本原因及条件人类的原始社会,是没有宗教的无神的世界。当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由于人们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但又受到当时低下的生产和认识水平的限制,对周围世界复杂的自然现象迷惑不解,对严酷的自然力量的压迫无能为力,于是便企图用祭祀和祈祷的办法,把造福免灾的希望,寄托于渺茫的神的意志。“人格化”的神和他们代表的乃是最早产生和形成崇拜自然物的原始宗教,人们一般把它们叫作拜物多神教,又叫作“自然宗教”,如西藏  相似文献   

19.
洛克指出观念和语词为标记性工具,意义理论的结构明显的可以分为三层:观念标示事物、语词标示观念、语词间接标示事物。由于洛克认为语词的固有意义是标示说话人心中的观念,所以许多的评论者认为他的语言是某种私人语言,无法保证人们的日常公共交流。但是在洛克意义理论内部,三层标示关系是融贯的,即使语词具有观念性的意义仍然可以实现语言交流。  相似文献   

20.
莫言在语言上极限式的实验色彩首先与他天马行空、无所依傍的创作观念和自由心态有必然的联系,他在奔放的感觉和自由的联想驱遣之下,采取不合规范的奇崛拗口的语言来表现他虚拟的东北乡王国中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悖逆的语义关联域对语言的能指和所指的对应关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语词在语义差距极远的语域中自由地排列组合产生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天马行空般的语义流冲决传统的理性堤坝的语言叙述,诸如此类的语义和语句的偏离常规表现的极致特色,成为探究莫言极限式写作的语言风格的典型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