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脱域机制,现代社会的信任关系体现为对抽象系统的信任,这一信任关系通过对缺场予以确信的行为不断地将未来纳入到当下的视域中,极具风险性.在现代性条件下,抽象系统因其反思性和专业性可以作为评估和应对风险的依据,同时,为了保障抽象系统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就要对抽象系统的运行和保障进行制度化规范.而现代社会出现的信任危机就源于抽象系统运行所需的制度性程序和制度性保障机制出现问题.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的"错位"在方法论上源于赖欣巴哈的"发现的语境"与"辩护的语境"之分。这种区分凸显出哲学对自然科学的规范性作用。然而,由于这种区分脱离科学实践,受到了科学家的普遍质疑。21世纪初,科学哲学家开始用"论证的辩护"去取代"辩护的语境",使科学实践进入科学哲学的研究视域,使科学哲学不仅重构了"发现的语境"中具身性认知秩序,而且还展现出这种秩序是如何上升为"辩护的语境"中秩序的过程,从而消除了科学中的"错位"。  相似文献   
3.
人类主义的"科学论"以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为出发点,走向了方法论上的两种人类主义——逻辑经验论的方法论不对称性原则与社会建构论的方法论"对称"性原则,二者两极相通,陷入反映论意义上的表象主义困境。科学实践哲学中的本体论对称性原则消除了自然与社会的截然二分,在方法论上实现了自然与社会的对称,由此走向了实践建构意义上的生成论,它使科学论不仅摆脱了表象主义的困境,而且还展现出一种新的科学观——生成本体论。  相似文献   
4.
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具备教授职称、博士学历的人员。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能够促进中小企业的持续发展。笔者阐述了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概述,分析了目前中小企业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寻求提升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代S&TS发展的一个核心趋势是回归唯物主义。在这一转向中,出现了五种代表性的唯物主义科学技术哲学理论:拉图尔和卡伦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皮克林的冲撞理论、林奇的常人方法论研究、哈金的历史本体论、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的历史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回归,并不是要回到传统的实证论或实在论,其实质是回归对科学技术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6.
科学知识社会学把社会结构、社会利益、人类技能等都视为科学的组成部分,分析了这些要素与科学之间极具建设性意义的结合和作用。它围绕单一的"社会利益"全方位地说明科学,最终的理论结果是用"社会实在论"取代了"自然实在论",落得个实在论"两极相通",走向了其自身理论批判的反面。表征主义的科学观是科学的社会建构理论的问题和困境产生的基础,摆脱困境的出路在于走向操作语言的科学实践观。  相似文献   
7.
森政弘“恐怖谷”曲线揭示了人类对拟人机器的情绪变化。机器智能化发展下人类因主体性释放与“神我”崛起而产生喜悦感,因主体性被压制与“失我”放大而产生厌恶感。主体性一旦失控,“神我”幻想破灭,“失我”的“恐怖谷”由此突现,人类对待人工智能的情绪发生极致反转。AI“恐怖谷”是生成主体性冲撞抽象主体性的结果,主体性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丢失了本体意义上的生成性,诱发了认知意义上的“恐惑谷”,人类的高度抽象能力将自己困囿于主体性失控的恐惧之中。而ChatGPT和人技共生共进的主体性重塑能够超越AI“恐怖谷”,促使“恐怖谷”上升拐点的降临。  相似文献   
8.
蔡仲认为,20世纪的科学哲学坚持表象主义的科学观,纠缠于知识和世界或表象之间的关系,陷入某种"认识论"的恐惧。20世纪90年代之后兴起的科学实践哲学转向科学实践的实际过程,转向实验室及其赖以生存的社会与文化语境,带来了新的科学图景乃至划界标准,为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提出了新的任务。邢冬梅认为,作为实践和文化的科学强调科学的实际操作过程,而不是科学的表征性语言。对科学操作过程的把握,就是对科学实践过程中人类的力量和各种非人类的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实际行为的描述,亦即对科学活动在具体的现时秩序中的情境的描述。知识应该被理解为对世界正在进行的参与的一个方面,而不是一个在原则上可以完成的任务。戴建平认为,劳斯的科学实践概念强调了科学理论、行动者和世界之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以及对世界的构造,突出了科学实践的物质性和开放性。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科学的文化研究"方案,试图综合近20年来科学论领域内所有研究科学实践的不同进路。劳斯所强调的科学哲学的批判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我国学术界对科学知识社会学 (SSK)的讨论尽管已经开展了一段时间 ,但就总体状况而言还处于相当初级的水平 ,其中尚包含着不少误解或意气性的解读。鉴于此 ,本刊特邀请近几年在此研究领域内较为活跃的部分学人分别从某一个侧面来讨论SSK的起源、意义及相关问题 ,目的在于深化理论研究 ,推进学术进展。大家的动机都是更好地、更准确地理解现代科学 ,这种讨论也是平等的 ,可错的 ,欢迎学界的其他同仁就此发表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