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翻译通过改造语言常可起到改造民族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对中国思想现代转型的历史语境的透视,显示了汉民族对外来语词的仰重,而近代中国出现的外来词引入高潮,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化和对传统封闭文化的拒斥。在新时期汉语外来词接受中出现了音译方法的回潮,这不仅挑战了传统的语言观,也挑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在给中华文化输入新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同时,进一步加速了中国思想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
追寻老子的踪迹——《道德经》英语译本的历时描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学研究高潮中,<道德经>成为被翻译得最频繁、发行量最大的中国典籍,现在已经有近一百多个不同的英译文本.本文分析了自理雅各以来英语世界的<道德经>接受现状,对<道德经>的英语世界行旅进行分期研究,描绘了<道德经>文本在英语世界的三次翻译高潮,并通过历时描述,揭示了因翻译所造成的翻译文本形象变迁.  相似文献   
3.
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而大学英语教学又有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重点就教学思想和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及测试等几方面论述了大学英语教学如何进行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刻意追求“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的“零度”翻译,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借用哲学上的“零度”概念,在从原作者的思维到译文读者的接受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信息损耗是在所难免的。基于钱钟书的“翻译距离说”和“后学”学者赛义德的“理论旅行”概念,本文从微观、宏观的维度分析了翻译过程所要跨越的距离,研究发现,距离造成译文对原文不可避免的偏离,只要这种偏离可以满足更高一级的要求,就可以被视作合理的偏离。  相似文献   
5.
古汉诗英译始于一个多世纪前,随之而来的译文评论也从未间断过。本文尝试从达内西和莫利卡(Danesi&Mollica)提出的概念流利理论对古汉诗英译进行评论,通过分析和比较李白《送友人》原诗的蕴涵与译诗的蕴涵,从而得出无论是词汇层面还是句法层面译诗都应尽量与原诗的概念底层结构相匹配,给译文读者带来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感受,这样才能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概念流利。  相似文献   
6.
翻译根源于人类交流文化、传播文明的需要.翻译通过改造语言常可达到改造民族思维方式、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从文化的角度来分析,翻译作品就不单纯是文本,而成为体现某种文化意义的文本.翻译不仅表现为两个意识的对话,同时也表现两种文化的对话.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翻译的推动下,西方思想愈来愈深入人心,很多人开始建立了以西方文化为价值取向标准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