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明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要求。边疆民族地区作为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社会稳定直接关乎于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具有鲜明的政治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讲,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是实现边疆民族地区优良治理的最佳策略。制度体系因其结构特征和构成逻辑所显现的耦合效应、嵌套关系、吸纳能力可以在相当程度上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治理实践的现实需求,使其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之中。制度建设之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价值功用主要体现于:制度建设不仅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而且可以形塑社会秩序基本样貌。也因此,实现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制度建构应该着眼于:以制度创新激发经济发展新活力、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凝聚政治信任、以制度资源推进认同整合、以制度吸纳促进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与协同治理。这既是化解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制度性策略,也是充分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制度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2.
从本质上看,贤人之治是一种“精英专政”,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政治的宗法化、道德化倾向,展露了其政治哲学的工具化、实用化特征,反映了传统儒学社会“公”领域的缺陷,因此与当代民主行政的核心价值相异。目前我国的民主治道变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从贤人之治的传统德治主义向理性官僚制的范式变迁是民主转型的前提。另一方面,面对“后官僚时代”的挑战,治理者还须积极回应公民参与、理性行政、多元治理、公共利益等民主治理的诉求,只有这样,适合我国民主行政发育的道德生态才能孕育而生,儒学政治文明也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政府与NGO合作关系的逻辑与生成——建构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建构主义出发,政府与NGO的合作关系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双向建构中生成的。逻辑上,政府与NGO的关系总是不断地从对抗走向统一,趋向由不良的结构螺旋上升为良性结构。由于现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化、政府公共事务“不可治理性”的增强,以及资源的“外部限制”与“外部依赖”,政府与NGO只能改变原有认知,在合作中寻求发展。虽然目前双方的合作关系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只要双方在公共利益的指引下坚持双向沟通、反思抽象、内外协调、积极行动,就能够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螺旋发展中不断接近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在创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活动中,坚持突出民生、民本理念,注重建设,强化服务,把创建活动打造成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区低生育水平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在流变的现代性视野中,西方现代社会组织体制是以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流变为主线的社会系统的组织化过程,是“人的主体性”、“社会自主性”、“国家自主性”三者共同建构的结果。社会组织体制作为一个整合的秩序结构,评判其建构合理性的根本依据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公民对主体性的追求。作为内生逻辑,西方的社会组织体制主要表现为一种内生自发的秩序,由社会内生组织结合生成的“强社会”成为重要的建构主体。作为外生逻辑,国家的制度安排使这一过程具有可控性和规定性。西方经验表明,“国家自主性”与“社会自主性”可以并行不悖,未来社会组织体制的建构趋势是按照“强公民—强社会—强国家”的理路形成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6.
许烽  高猛 《管理科学文摘》2010,(15):184-186
本文采用卡特尔16PF人格因素量表对浙江省高校部分辅导员的调查,并与全国成人常模以及专业课教师对比分析,来探寻高校辅导员突出的人格特质,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分析高校辅导员人格特质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影响,使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意识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将"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管理生态分析的一个维度,从中国人"面子"的行为本质、运行机理、内在动因、功能效果、文化本源5个方面,探讨"面子"文化生态中管理的"黄金法则".管理者要善于进行"印象整饰",选择有利于良性互动的管理风格和调控策略;管理者要掌握"迂回之道",化不利为有利,变危机为生机;管理者要学会"给人以求",实行情感管理、生涯管理和民主管理;管理者要灵活运用"面子"的规范作用对组织进行整合与激励,采取措施谨防组织中的"面子功夫";管理者要积极引导和建设具有现代精神的组织文化,纠正虚伪、狭隘和不公正的"面子观",通过文化管理促进人与组织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单位罚金刑在本质上是对单位背后的利益者群体的刑罚处罚,在认定单位犯罪过程中,脱离了利益者群体的意志认定单位故意犯罪,势必与责任主义原则相违背。决策者群体意志与利益者群体意志完全分离时,单位决策者群体的犯罪意志不能视为单位的犯罪意志,而只能视为单位决策者群体的个人犯罪意志。就单位犯罪意志的形成方式而言,其形成方式只有一种——基于利益者群体意志对单位制度、单位决策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耻感的向度与公民道德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耻感是一种道德感,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耻感包含着"向外看"和"向内看"两个向度,它们在道德建构中彼此连接、相互呼应.我国公民的耻感具有明显的社群取向、从众倾向,在社会转型期易表现为一种"向外看"的单向度耻感,这是对耻感的曲解和异化.公民道德建构要深入把握耻感的双向度与单向度问题,遵循由"他控"到"自律"、由"规范伦理"到"美德伦理"的路线.积极构建法制、道德、耻感组成的规范共同体,促进公民的外向型耻感转化为内向型耻感,是公民道德建构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0.
高猛 《江淮论坛》2010,(1):64-70
儒家的治道学说以“贤人之治”为核心内容,以“内圣外王”为逻辑起点,以“仁”与“礼”为终极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传统德治主义。从本质上看,儒家的治道学说是一种“精英专政”,在历史进程中衍生出政治的宗法化、道德化倾向,展露了政治哲学的工具化、实用化特征,反映了传统儒学社会“公”领域的缺陷,因此与当代民主治理的核心价值相异。目前我国的民主治道变革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从儒家贤人之治的传统德治主义向理性官僚制的范式变迁是民主化转型的前提;另一方面,面对“后官僚时代”的挑战,治道变革还应该积极回应参与民主、理性行政、多元价值、公共利益等诉求。只有这样,适合我国民主治理的道德生态才能孕育而生,儒学政治文明也才能在全球化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