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5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哲学公共课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切入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哲学公共课开展多媒体组合教学研究问题,从分析这门学科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入手,初步探讨该课程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切入点问题,以期推动这一课程的改革  相似文献   
2.
关于青年文化本质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国内外久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对青年文化研究分析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从青年类本质角度,提出青年文化是青年代群能动适应和改造环境样式的观点,概括出青年文化有着文化价值自保性、文化地位边缘性、文化承传变革性、文化取向理想性和文化形态松散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80年代以来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成就,提出了目前企业文化仍存在浅层化和非个性化两个主要误区,并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企业文化主体角度提出了企业群体文化的优化和企业家文化的塑造,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和主导的论点,并提出企业文化的关键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90年代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应选择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这个突破口的论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广州要建设成国际化大都市的战略构想角度对都市群众文化定位,指出它是都市文化和都市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市群众文化建设的成就,指出了其在文化设施、经费投入、人员状况、活动层次和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相对落后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变这一状况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近年来哲学课程应用多媒体组合电化教学的实践经验 ,论述了应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在解决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论教学难点问题上的优势 ,提出了这方面教学中可供选择和组合应用的三种模式 ;分析了开展这方面教学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禧祯  胡潇 《江汉论坛》2007,2(7):21-24
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演化过程中形成的.这一发展观的生成在现实性上有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其思想脉络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代进程的光辉展示,具有逻辑的必然性.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社会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从方法论看,又在实践基础上生动地实现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历史的、具体的有机结合,在尊重和奉行科学理性的前提下,贯穿着对广大人民及其根本利益的深切关注和全力维护.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模式是一种以师生精神交往为基础,把教育教学活动视为师生共在共构、互通共通的行为方式。哲学教育实施这种模式应采取互动、体验和对话的策略。师生互动重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互动,促成理论学习与现实生活的互动;体验作为哲学教学"转识成智"一个环节,要通过建构"体验情境",从中检视主体的哲学思维,领会哲学教育文本的内在精神和意义;对话有多重多样性,师生主体间对话应强调互识共识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8.
哲学原理公共课网上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哲学公共课的网上教学实验为基础 ,在对哲学课程网站建构和实验效果说明分析基础上 ,探索了如何提高这一教学的实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进入21世纪,中国社会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抉择。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构想,确认这一社会的价值诉求是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不仅使“和谐”一词迅速成为人们在各种场合中使用和议论的高频词,而且引发了人们围绕着这一理念对当今中国乃至世界的种种现实问题进行理性思考的种种尝试,形成了从各个方面解读和阐述和谐社会的论著。刘慧玲同志的新作《迈向社会发展新境界———和谐社会的理论逻辑与现实建构》(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版)就是这方面探求的一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范式,是一种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总体性价值规范,它要求哲学教育达到“哲学的生活生成”与“生活的哲学化成”的有机统一.这一范式源自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本真精神,形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传统之中.然而,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教条主义的干扰与破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逐渐偏离了生活化的路向,严重阻碍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进程.当前重新确立这一范式,有助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教育贴近生活、亲近大众,摆脱教条主义的困境,实现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从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