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运用表面光电压技术(SPS)对半导体材料光电性质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系统阐述了表面光电压谱(SPS)和场诱导表面光电压谱(FISPS)在测定半导体类型、表面态及其能级位置、表面电荷分布、半导体的能带隙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优越性质.研究了半导体能带隙所表现出的特有性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防火墙的概念、组成原理及几种典型的防火墙系统,对如何加强防火墙的防护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4.
鸿都门学作为东汉灵帝时出现的一个崭新组织,关于对其性质、特征的认识,目前学术界还见仁见智.通过对灵帝的个人性情、爱好与鸿都门学诸生的经学、能文作赋、工书鸟篆素养和喜爱民间趣闻俗事倾向的分析,我们认为鸿都门学是一个从经学与政治并存到经学、艺术、政治兼有,由学术化到艺术化、世俗化转变的文人组织.  相似文献   
5.
张振龙 《人文杂志》2005,(4):113-117
建安是我国批评史上文人文学品评第一个繁荣的时期。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文学观念由情感形态向理论形态的转变:其一,文评成为表现文人文学观念的主要载体;其二,建安时期理论形态的文学观念皆是文人文评活动的结晶;其三,促使了文人文学观念在思维方式上趋于理性化;其四,提高了文人的整体理论水平。  相似文献   
6.
张振龙 《中州学刊》2005,(5):200-202
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建安后期文人在文学创作中对前代作品的借用是一个重要转折时期.这不仅表现为这批文人在创作活动中借助前人作品表情达意更为普遍、意识更加自觉,而且彰显出他们的情感变化及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日益深入.建安文人对文学情感特征的理解和把握进入了一个质的飞跃时期,他们开创了借助前人作品抒情达意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7.
广泛地汲取自觉地创新——建安后期文人用典的总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代文人创作中用典之风的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建安则是该期文人用典风气开始走向新变的发端.与前代相比,建安后期文人作品中的用典,呈现出广泛性、创新性和自觉性的特征.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在文学创作活动中凭借古书获得巨大功效且为以后文人创作奠定范式的乃是建安时代的文人们,尤其是在确立借古书抒情达意之文学创作范式方面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张振龙 《唐都学刊》2000,16(4):63-66
传统文士在春秋战国崛起时,对道与势的态度经历了由对道的恪守到对势的依附的转轨过程。汉以后,由于儒术的强化、引导、依附权势成为传统文士人格的普遍特征。“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就是这种特征在西晋政治、文化背景下的自然显现。与文学史上其它文士集团相比,“二十四友”的附势心态表现得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9.
从曹操引用<诗经>的具体情况来看.主要有借用意象,直引原句、篇目,整合概括句子入诗入文等形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引<诗>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用,宋玉作品中出现了对<诗经>的审美性化用,但不占主流.两汉时期,文人作品中对<诗经>的引用以经学化用为主.汉末<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突出了对<诗经>引用的文学性与审美性,但缺少对被引用对象意义的新的理解、阐释.到了曹操,创造性地发展了对<诗经>文学性引用或审美性引用的传统.通过引用,注入了自己对被引用对象意义的新的理解、阐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开启了建安其他文人引用<诗经>的新风尚.  相似文献   
10.
孔融诗文中的典故来源比较广泛,尤其善于从经史中取典.这不仅与他的家族文化传统和他的个性有关,而且与历史上文人的用典传统密不可分.其用典方式主要有正用、反用、活用.这些用典实践,对其文艺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表现就是使其对散文与诗歌的文学特征有了进一步的深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