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7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不同理论形态中的主体间性的内涵是不一样的.交往实践论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是比较合理的思想,其他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都有不可克服的困境,而且以它们为指导的教育实践也有一系列的问题.交往实践论形态的主体间性思想所理解的交往模式不仅仅包括"主-客-主"模式,还包括"主-主"模式和"主-客"模式,忽视或简单整合其他模式都是不妥当的.在现今,主体间性教育应以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为目的,因而其主要模式应是"主-客-主"模式,但也不能简单地拒斥"主-主"模式和"主-客"模式.  相似文献   
2.
行动研究应用于教育领域以来,基本上只是教师的行动研究,学生被置于行动研究之外,这实际上是对行动研究的误解。本文阐释了行动研究学生主体性的理论基础和意义,指出学生参与行动研究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意识教学,主要是指对一些教育常识、教育观念和教育信念的澄清、解构和确立,从而促使师范生形成发现问题和创造问题的意向,自我决断的精神,进而改进教育教学意识的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有利于师范生相应职业态度、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的迁移,而且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实践对师范生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夸美纽斯全面阐释并一直绵延至今的教育话语语境为教育提供了两种底据:规范和事实。规范总是由于弱于人们的怀疑态度和自身本有的弊病而时常遭到师生的质疑、反抗乃至拒斥;事实由于不合乎人之常情,也常常遭到师生的漠视乃至抛弃,因而它们都不可能成为教育实践强有力的底据。杜威把自由作为指导教育实践新的底据,但是由于自由在实践中总会导致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的泛滥,从而也不能成为教育强有力的底据。其实价值领域中存在着真理,以价值真理为底据的教育不仅是合情合理的,并昭示着新教育学的来临。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6.
严从根 《南都学坛》2014,(2):119-122
启蒙提倡的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群己权界"。明确"群己权界"不仅有利于个人在私人领域获得自由,也有利于个人在公共领域获得民主。时下中国人仍然普遍缺乏"群己权界"的意识及其素养,继续启蒙应该成为我国公民教育的基本定位和奋斗目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按照中国既往的启蒙方式进行启蒙,也不意味着我们需要按照西方的启蒙方式进行启蒙,我国的公民教育需要在启蒙中反思启蒙、完善启蒙,从而推动和完善目前我国"家风是什么"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教育思想视阈下的个体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化的理性主体,是一种脱离生活世界的抽象个体;对这种主体的运思方式,实际上是把人看做是单体式的人。这种“单体式的人”的概念实质上是近代哲学思维的产物。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学理上是有待商榷的,在践行上是问题重重的,而且这种教育思想远没有进入现代哲学和教育学的思维境地。  相似文献   
8.
意识教学,主要是指对一些教育常识、教育观念和教育信念的澄清、解构和确立,从而促使师范生形成发现问题和创造问题的意向,自我决断的精神,进而改进教育教学意识的一种教学。意识教学有利于师范生相应职业态度、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师范生对条件性知识的迁移,而且顺应了信息化社会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国际实践对师范生提出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正统的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道德教育由于陈词过于高调,已经很难取得实效.然而,完全摒弃这种教育,又可能导致主流意识形态的危机.鉴于此,一种隐性的道德教育正在教育界蔓延.它不同于正统的道德教育,但打着正统道德教育的"招牌"践行着一种"潜规则化的道德教育".潜规则化道德教育中存在着这样的潜规则:言不由衷并按照纯粹的道德形式行动的人都能够获得益处.这种道德教育虽然有助于一时"维稳",但既不正当也不有效,更不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