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9篇
社会学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空图的《诗赋(赞)》由于文本异文的存在,以及句法和取喻的的不循常规,一直存在着理解上的分歧。通过文字校勘、文理疏通,可以发现《诗赋(赞)》是一篇蕴含很深的诗学哲学文献,非诗诗和未为奇奇是富有老子哲学智慧的诗学命题,文中河浑沇清论诗人性情风格之大要基于上述诗学命题;邻女、鼠革、蚁聚三喻包含着对当时诗风的严厉批评;历诋自是、正反对比是《诗赋(赞)》的立论思路;《诗赋(赞)》与《二十四诗品》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论陶诗的诗学意义——对冲淡诗美范型确立过程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诗的诗学意义在于陶渊明创造了独特的冲淡诗美范型.这一诗美范型的确立有一个过程,晚唐司空图对陶诗的研究是关键.司空图之前的评陶、论陶大体属于陶诗风格的体认阶段;司空图依据陶诗以及与陶诗风格相近的王维、韦应物的诗歌,提出"冲淡"的诗美概念,使之成为一种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理想风格范型.司空图之后.苏东坡既评陶又和陶,一方面时陶诗之美有高度的概括和精细的辨析,深化了司空图的诗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对陶诗进行全面的赓和,使陶诗所代表的诗学理想落实为一种诗学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体性》的意义在于,在前期关于人物个性及个性风格论述的基础上,建构了中国个性风格诗学的体系。其主要理论包含三个方面:对作家才性做系统深入而又充满辩证意味的剖析;对风格系统做整体规划,据《易》之八卦提出“八体”说;对个性与风格的必然性关系给出深刻的说明。刘勰的个性风格论精义叠出,系统深刻,很多观点都是发前人之未发。《体性》标志着古典个性风格诗学体系的成立。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西省苏维埃政权创始人之一———曾山革命一生的历史考察,论述了曾山革命精神的基本内涵,并指出在今天学习与弘扬曾山革命精神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12月中旬,本文作者有幸应邀先后出席"全国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理论研讨会"和"江西省方志敏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在这段出席会议的日子里,我俩一有空便会情不自禁地怀念和议论起德高望重的朱旦华老大姐(注:早年,陈干群从北京出差回江西时,曾看望过朱大姐和方志纯两位老前辈,刘勉钰则多次采访过朱大姐及其家人)。朱大姐是在不久前走完百岁人生历程而离别了我们的,她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她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她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她的"遗嘱"更证明了,她是一位真正的共产党员,是一位言行一致的共产党员,是一位无愧为当今和后代光辉榜样的革命者。  相似文献   
6.
众所周知,一个时代的观念是一个时代文化生存状态及其需要的产物,中国古典诗学属于过去的时代,是一份文化遗存,因此从事该领域的研究首先就是要做严格的历史还原工作.历史还原,还必须严格,真是谈何容易!历史学家普遍有这样的认识,历史是永远无法还原的,只能无限地接近它,感受它的存在和魅力.这就是历史学家明知历史无法真正还原,还要努力从事考古研究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全面分析了唐人评论李白诗歌风格的文字材料 ,认为唐人对李诗风格的体认 ,涉及到很多重要问题 ,如李诗风格的类型及其内涵 ,“天仙之辞”及李诗意象的构成和意境呈现 ,李诗风格的成因与评价等。本文对上述问题作了梳理辨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中国诗学的风格概念有诸多词语形式,"风格"、"气格"、"体格"是主要的词语形式,虽然都指称风格,但细微的差别还是存在的.若按照抽象化程度依次排列,"气格"的抽象等级最高,"风格"次之,"体格"再次之.或者换一说法,"气格"偏于虚,虚中有实,"体格"偏于实,实中有虚,"风格"则虚实参半.  相似文献   
9.
以荷兰数学家弗来登塔尔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文科高等数学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的是古代诗歌风格批评中的若干理论问题。古代风格批评在重直觉、重感悟的背后存在一定的思维理路,其理论视角包括:个性风格论、文体风格论、文本风格论、美感风格论等诸多方面,其思辨所达到的深度远非西方风格理论可以比拟。认真加以发掘,不仅对现代风格理论建设大有助益,而且对古代作家的风格研究,甚至对文学风格史的研究也会有极大的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