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9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满族家庭生活教育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家庭生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遵循家法、注意饮食、规律起居、重视医疗与养生、加强运动、保持节俭等积极方面的规范,以及对酗酒、吸咽、经商等不良行为的禁忌.这些教育提高了满族的生活素质,增强了其身体素质,同时也提高了民族的整体素质.  相似文献   
2.
鲜卑慕容氏与赵魏士族的结合,客观上是由于西晋末年北方战乱,赵魏士族为躲避战乱而流徙辽西;主观上则由二者的相互需要而促成。赵魏士族需要有一个愿意接纳并能保证其传统地位的势力为依托,慕容氏则需要汉族士族的支持与合作。赵魏士族对慕容氏诸政权的建立、巩固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二者的结合对加速慕容部等东北鲜卑的汉化过程,促进民族融合,发展诸燕经济,传播中原文化都起了重要作用。二者的结合又使一大批文人保留下来,成为其后北魏立国的骨干,甚至影响到北魏改制。  相似文献   
3.
北周武帝释放奴婢,既有人为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两晋至南北朝时期奴婢的大量出现,有战争、民族矛盾、自然灾害、少数民族落后等诸原因。随着内迁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完成,民族融合的深化,门阀势力的削弱,解放奴婢的阻力大为减少;加之北周武帝个人儒学修养好,又出于灭亡北齐追求天下一统的目标,通过释放奴婢以缓和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4.
对于高句丽的研究,有两个问题需要加以探讨:一个是高句丽南迁朝鲜半岛,另一个是隋唐征伐高句丽的性质和原因.高句丽南迁原因有二:一是忽视与公孙氏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互相攻伐,造成双方共同削弱.其结果是公孙氏的灭亡和高句丽的孤立;二是公孙氏灭亡后忽视了与曹魏的关系,使高句丽不得不南下寻求生存空间.隋唐征高句丽的性质,由高句丽政权性质及其所占地域决定.高句丽为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所占之地为汉四郡,故战争性质即为统一战争.战争原因,从隋看,是由高句丽侵隋所致;从唐看,是由高句丽侵新罗,新罗求救于唐,唐为制止高句丽的行为和稳定朝鲜半岛和平局面所致.  相似文献   
5.
满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满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包括伦理道德与修身齐家两部分。伦理道德包括孝友、廉洁、仁义;修身齐家包括去恶行善、节俭、文明、谦恭、正直、坦诚。其结果是满族整体道德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孝文改制是历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但也存在未尽之历史任务,主要有奴隶制残余问题、士族门阀制问题等。西魏北周改革是孝文改制的继续,也是对孝文改制的纠正和补充。西魏时宇文泰任用苏绰制定了“六条诏书”,其中的擢贤良,解决了孝文改制中遗留的士族门阀制问题;先治心、敦教化,使儒家思想地位进一步提高;尽地利、均赋役,解决了困扰关中的经济问题。西魏北周的府兵制,既解决了部落兵、私人部曲和国家军队由分散到划一的问题,又解决了西魏北周兵源不足问题,使北魏乃至十六国以来胡人当兵、汉人种地的格局最终被打破。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大融合最后形成的关键所在。北周时期大规模放免奴婢、杂户,使十六国以来尤其是北魏以来严重的奴隶制残余有了根本转变,劳动者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改善。西魏北周改革的成效是灭亡北齐,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并为后来隋的大统一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在典章制度上的汉化,主要包括藉田、官制、朝仪、律令、崇儒、征隐逸、建学校、养老敬老等方面.汉化的结果,带来这些政权的进步,也标志着当时社会的整体进步.这种进步是少数民族及汉族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满语融入汉语的词类有名词、形容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副词、状词等多种。可以说,凡是汉语中包含的词类,满语几乎都包含,只不过词性的划分有所不同罢了。满语和汉语的相对一致性,带来它自然地融入汉语之中,成为汉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促进了东北方言的形成。满语融入汉语后,即被广泛传播和应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直至现代仍然如此。文艺作品中的小品语言在很大程度上使用了东北方言中的满语词汇,使满语的影响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的汉文化修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贵族出于统治需要及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接受汉文化。当时接受汉文化不是某一地区或某个民族的现象,而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普遍现象。具体说包括匈奴、卢水胡、羯族、鲜卑慕容氏、秃发氏、氐族、羌族等。汉文化修养的提高,带来其自身的进步。这种进步又引起少数民族贵族从抵触到热衷于汉文化。长期以来存在于胡汉上层之间的华夷界限也逐渐淡薄,从而带来北方民族关系的缓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或者说为北方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北魏统一北方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汉代崇经原则、汉代经学学派、汉代经学作用、董仲舒思想、王莽改制与经学关系、《白虎通义》等几个方面,对建国以来汉代经学研究做一概略总结,旨在为学者们研究汉代经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