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2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1
1.
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先后经历“求同、完全否定、求同存异、求异求同、求异存同”5个时期,并逐渐走上了特色发展之路。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存在系列障碍:受到一定社会历史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囿于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而过于封闭;水平与层次相对较低等。为此,在未来特色发展的空间拓展上,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主体需仔细斟酌民族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开放性和整体性。  相似文献   
2.
“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是民族高等教育主体性文化功能释放、民族高等教育与文化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的理性诉求.关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的直接相关文献鲜有,集中表现为: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讨民族高等教育问题;聚焦于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建设问题.而与此话题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多,主要为教育、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包括三个层面:以文化为取向的文化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关系性思维为导向的教育与文化之关系研究;大学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在社会转型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繁荣发展,继续对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责任研究空间进行拓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的热点,国内对双语教育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双语教育本体论研究,即对其概念、本质、功能、定位、模式等方面的持续探索;双语教育研究的跨界审视,即从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研究双语教育相关命题;理性思辨研究,即通过西学东渐的方式,采用外国教育人类学理论方法进行双语教育研究;经验逻辑研究,即对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等双语教育的相关瓶颈问题进行实证调查研究。这些研究从理论和方法上为双语教育奠定了深广的理论基础,但因研究者立场或者方法论层面的特殊偏爱,诸多研究呈现"简化论"思维,常陷入"明知故犯"的困顿与难题。为避免跌入"简化论"的研究陷阱,一种"整体性、关系性、过程性"的双语教育研究思维必然受到关注和倡导。  相似文献   
4.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价值立场和首要目标。为了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与影响因素,对27名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结果表明:各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较好的概念认知和情感归属、开放包容的跨民族婚恋观念、积极的交往交流交融行为等,但也存在一定个体差异。这主要归因于大学生的个体认知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影响,应从理念、制度、过程、效果等多维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强化和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5.
民族高等教育之文化发展的本质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社会经济结构转型的宏观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在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时常面临文化发展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多样性与统一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理论性与实践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冲突与调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问题,以及民族高等教育如何实施多元文化整合和促进文化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深入剖析这十大关系,有助于更好地发挥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职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