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精神奴役的创伤”——论七月派小说的主题意蕴刘开明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唯一的由一个文艺理论家思想影响,并通过他个人的杂志丛书而形成的创作流派,就是又被人称为“胡风文人集团”的七月派。这是由胡风周围的作家组成的具有明显艺术倾向性的文学流派,他们或与胡...  相似文献   
2.
从印度传教徒们成群结队地来到中国和中国的香客们纷纷跑到佛庙去朝拜神灵,从辉煌灿烂的中国古代佛教文化里,我们可以看出中印文化艺术深厚的渊源联系。近年来,不少人对此进行了比较详尽而深入的考察。特别是中印文化艺术的比较研究,这对揭示人类四大文明遗产中的印度文明和华夏文明的广泛联系,展现东方文化艺术的本质精神起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不过,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中印文化的比较研究尚处于发掘、梳理和描述佛教文化如何在东移的传播过程中向中国文化圈渗透濡化和演变的经历,从而解释佛教在中国获得广大“市场”的民族文化心理原因。然而却普遍忽略了佛教文化以外的婆罗门教、耆那教和印度教的研究,缺乏从整体上分析这两大文化系统所蕴涵着的东方文化方式(包括审美方式、思维方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发现鲁迅与左联的关系远非目前史家以及论著、回忆录所说的那么简单,许多流行的结论经不起史实的验证。由于它的涉及面很广,情况也很复杂,我们只能对其中的一部分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此就教于方家。一流行的不少说法认为左翼文艺队伍内部的宗派主义在左联成立后已经克服,鲁迅与左联主要成员的某些私怨在新的形势下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左联内部虽有一些小论争,但大致上  相似文献   
4.
强劲的黑白风──中国现代版画(1929─1949)史论王颖,刘开明中国的版画虽说有过“很体面的历史”,然而那终究不过是一种印刷术或复制技巧,至多也只是宗教的婢女、书籍的附庸而已,其真正作为一种表现人的现实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方式,仅只始于30年代。由...  相似文献   
5.
对于五四文学的主导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政治的视角进行观照。于是就只能在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之间进行非此即彼的评判,从而将问题引入了二难处境。我们认为,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来理解它,会更切近事物本质。文化人类学认为:作为整体的人类文化,包括文学,是人不断解放自身的历程,文学只有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对象才能获得自身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因此,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维护人的权利和自由,要求人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人道主义就必然是五四文学的主导意识和内在灵魂。五四文学从表面上看纷纭复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甚至现代主义等西方近、现代文学思潮都在此开花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集中了庞大的队伍而感到空前的“拥挤”,研究对象的不断深化又给后来者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虽然导致部分研究者的迷茫与困惑,但更激起他们的超越意识。因而将现代文学研究引向所谓纯文学研究,摆脱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以探寻文学的美学意义,即回归文学本体并在文本研究的基础上建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返归鲁迅本体(指鲁迅及其作品,下同)是近年鲁迅研究的新动向,但主要是探讨鲁迅意识结构的自我和超我层次,面对鲁迅本体中更为活跃的本我——生命意识却不够注意。生命意识在鲁迅本体那里,既是联系其意识结构各个层次的中介,又是自我、超我的渊源,因而是揭示鲁迅深层结构的钥匙。作为一个人类奥秘的文学家、思想家的鲁迅,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各种本能需求——性爱的渴求、生的意志、死的痛苦、自我发展的欲望等等,这一切都源自鲁迅强烈的生命意识。由灵与肉、生与死、爱与恨、创造与毁灭等矛盾所构成的生命意识是“鲁迅”这部复调交响曲的主旋律,是鲁迅本体的深层结构。正是这生命之树开放的奇葩,使“鲁迅”焕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和无穷的创造精神。因此,我们认为生命意识是研究鲁迅本体深层结构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精神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研究决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它总是在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中对已有成果有所怀疑有所否定有所继承,并从而深化或修正过去的观点或结论,使学术研究永远充满生机和活力。关于五四文学的研究也应该如此。近几年人们对五四文学有一种较普遍的误认——一种由许多研究者(包括我们在内)共同装饰过的误解,即认为五四文学是在全盘接受西方文学与整体否定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由于它以西方近现代文学为楷模,全面地吸取和综合了西方的文学精神,因此获得了与西方文学一致的对话形式,使五四文学在短短几年里走完了西方文学几百年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9.
“宁信而不顺”一说典型地体现了鲁迅的翻译观,也是理解鲁迅翻译文学的历史价值和意义的关键。“信”就是忠实传达原文的思想内容和语法结构。鲁迅以为翻译不仅要输入新的情感观念,而且要输入新的表现法;因为人的思维方式是体现在语言中的,只有输入新的表现法,才能实现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现代化。而“顺”的翻译则是使译文在顺从中国人固有语法规则和语言习惯中归化到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里面。因此在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迥然差异、文言文仍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信”的译作必然与读者阅读的“顺”发生冲突,由“信”而“顺”是一个适应和接纳的过程。这是鲁迅对自己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也体现了其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短暂的历史瞬间里,涌现出一批既创造了光耀动人的伟大文学作品,同时又奉献了卓识慧见的学术成果的文化巨人。他们是作家,同时又是学者,其创作恰似阵阵春雷迎来了中国文艺的春天,而其学术活动则犹如道道耀眼的思想闪电,不仅照亮了中国新文学前进的道路,而且也穿透了亘古绵延的中国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