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8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1.
本文通过对十二个大麦品种籽粒灌浆“S”曲线的描绘,发现决定粒重的关键时期是在开花后22~37天,此期积累的物质占最大粒重的60%以上,单粒体积一般在开花后37天前后达到最大值。籽粒含水量在开花台47天就迅速降到20%左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不育系所配杂交水稻组合在单、双株寄裁条件下的秧苗素质研究,结果表明:Ⅱ-32A所配组合的总根数、白根数、白根率和分蘖性能等指标均较优,特别是白根率高,根系活力和分案能力强,但繁茂性稍差。冈46A所配组合其突出特点是叶面积和苗高占优势,繁茂性好,秧田各时期的于物质积累能力较强,但根系活力稍差,白根率较低。二汕A所配组合的特点是在发根力和根系活力上稍占优势,白报率较高。D汕A所配组合无突出特点。寄款方式对秧苗素质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前期和后期的差异大。前期双株秧稍占优势,但在后期刊单株放的优势很明显。因此,在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地方,为培育壮秧,增加秧龄弹性,应提倡单株寄栽。  相似文献   
3.
分析表明 :四川省现有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理化指标与新国家标准相比 ,差距主要在垩白上。垩白的大小取决于抽穗后 5~ 2 0d的灌浆速度 ,其实质就是决定于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解决的主要措施 :( 1)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种质资源 ,选育优质的父、母本 ;( 2 )注意粒形和千粒重的选择 ,椭圆形粒的千粒重最好不大于 2 5g ,长粒形的可放宽到 30 g。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抗旱剂一号在川西北地区小麦上拌种和在不同时间以不同剂量喷雾两方面研究,结果表明:拌种能增加小麦三叶期、五叶期的次生根数、根长及其地上部的鲜、干重,能减少无效分蘖数,提高上林率。抗旱剂一号拌种、分蘖期和孕穗期喷雾均能增加小麦的单穗绿叶数。拌种最佳剂量为50kg麦种200g,喷施的最佳时期和最佳剂量分为分蘖期,每公顷300g。拌种和喷施对产量均无显著影响、其优势主要在前期。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水稻双株秧在不同施N量和不同栽插密度下的研究,结果表明:以施用90g/m2N肥、栽240苗/m2处理的有效穗和经济产量最高。就有效穗和经济产量两个经济性状来说,施N量和密度间分别存在极显著和显著的互作效应。在施N量低时(如45g/m2),要有较高的栽插密度(如270苗/m2),才有较高的有效稳和经济产量。因此,在施N量低时应加大栽插密度,以保证足够的有效穗。施N量和密度对颖花数、结实率、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因此,栽双株秧必须有较高的N肥施用量和适宜的基本苗数,最后才可能有一个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6.
1990年在川中丘陵地区科技示范乡——三台县西平镇推广水稻东西向,宽窄行配套栽培技术,亩产601.6公斤,比习惯种植增产11.3%;南北厢、东西向、宽窄行水稻配套栽培技术,亩产629.1公斤,比习惯种植增产16.4%;长芽谷摆播插双株配套栽培技术,亩产615.3公斤,比习惯种植增产13.8%。  相似文献   
7.
选用基本苗、施肥水平、氮肥施用时间、播种方式等四项农艺措施为决策变量,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小麦新品系8619—32的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在中等偏上的肥力条件下,采用基本苗12万/亩;施肥水平,标氮30kg/亩,有机肥500kg/亩,过磷酸钙20kg/亩;氮肥施用时间,底施8O%,三叶期追施20%,孕穗期每亩喷施磷酸二氢钾0.15kg;播种方式采用20×13厘米的窝播,可望达到450.21kg/亩的最佳期望产量。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水稻秧田单、双株寄栽留苗的研究,结果表明:双株寄栽留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无论在分蘖初期还是分蘖盛期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69,7.22。单株寄栽的每株分蘖成穗数极显著高于双株寄栽。留苗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其移栽处理。留苗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高于移栽处理,其F值为17.25**,而单、双株寄栽间的经济产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秧田留苗宜在稻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