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红色儿童文学表现着革命阶级对红色国家和红色接班人的想象。其时间安排主要是用公历纪年又对其内容进行了改造;强调公共时间淡化个人时间;用未来时间统率现在时间。这使红色儿童文学成为红色接班人的成人仪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个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中国处在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关键时刻,人们迫切需要将自己和传统区分出来,采取的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为传统命名,相对自己的现代、都市、成熟将传统命名为原始、乡村、孩子,由此发明出一个"原始社会",将原始社会的文学称为"童话",并将原始人、童话和儿童、儿童文学等同起来,无意中却将"儿童"、"儿童文学"发明出来了。这原主要是为着成人自己的需要,在发明"儿童"的同时又完成了对儿童的殖民。  相似文献   
3.
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只要它能独立存在,就必须有自己的美学性格,诗有诗的美,小说有小说的美……。但儿童文学不是一种和诗、小说等并列的文学体裁。它只是由于读者对象的不同,才从一般文学中分离出来。它的存在只是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的。这样。就必然要提出一个问题,儿童文学是否有自己独立的、即表现在大多数儿童文学作品中却又和其他类型文学有着明显不同的美学性格呢?在许多人印象中,儿童文学大凡都是“小猫叫,小狗跳”或“小妹妹,穿花鞋,摇摇摆摆上学来”之类的东西。人们会问,这样的东西也值得拿到美学上进行分析么?是的,在这儿,既难找到表现得含意深远的意境,也不易发现刻划得十分丰富的人物性格;既没有对社会问题作鞭辟入里的剖析,也不大可能有重大的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小猫叫,小狗跳”“小妹妹,穿花鞋”之类的作品确实占了儿童文学的重要地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来,在儿童文学领域内,“儿童本位论”象幽灵似地跟着我们。虽然说谁也不曾见有人在什么地方鼓吹它,但你却总感到它无处不在。五十年代批判资产阶级儿童文学理论,它是主要靶子;60年讨伐“童心论”,它被指为幕后人;粉碎“四人帮”以后,“童  相似文献   
5.
张天翼童话以旧时诱导儿童不劳而获的儿童读物为互文本,但反其道而用之,属于反欲望叙事.但这种反对、拒绝不是相对扭曲人性的额外压制而说的,从这一角度对张天翼的童话进行批评是无的放矢.无原则地鼓吹欲望、趣味只会导向享乐主义、纵欲主义,这正是当前儿童文学中正在涌动的暗流之一.  相似文献   
6.
关于隐含读者,其提出者伊瑟尔认为:“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作者头脑里始终有一个隐在的读者。而写作过程便是向这个隐在的读者叙述故事并进行对话的过程。”隐含读者就是“作者在作品的本文中所设计的读者的作用。”把文学视为主体间的对话和情感交流,创作是作者和读者两种不同视界的交融,隐含读者其实就是包含在作品本体中的读者视界的人格化。隐含读者是从现实读者转化来的。但隐含读者又不同于现实读者。这不仅表现为隐含读  相似文献   
7.
中国少儿文学也在走向后现代主义?吴其南一早听说广东的李国伟同志在创作一种“少年自我历险小说”,无缘得见,也不大好想象。近日找来作者的几本小说读了一遍,尤其是读了《狮面神像》开首的一段话,方明白其大概。“我们通常看到的小说,都是用第一人称‘我’、或第三...  相似文献   
8.
成人看儿童和儿童文学类似殖民者看殖民地的人民和文化。成人为了确证自己文明、理性的现代人身份而创造了具有野蛮、幼稚、不文明、未开化等特征的原始人/乡野人/儿童这个他者形象,以将自己和他们、自己的文学和他们的文学区分开来,这自然赋予儿童文学某种保守性质。保守于儿童文学并非都是负面的。现代“并喻社会”“后喻社会”的到来也为儿童文学挣脱保守主义的羁绊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