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吴承学 《中国社会科学》2012,(12):138-156,208,209
关于中国文章学成立时代的讨论,不仅是对成立时间的不同判断,更涉及对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理论体系、总体特色与历史演变的理解与认同。魏晋南北朝中国文章学的基本内涵已经明确,理论系统初步建构,并且产生代表性成果,可以视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时代。魏晋南北朝文章学以诗赋骈文为中心。宋代以后,散体古文占据文坛中心地位,古文之学的兴盛引发中国文章学中心发生转移,并导致文学批评的一系列变化。不能以古文文章学的成立等同于中国文章学的成立,文话也难以称为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文章"与"文章学"应视为动态的、有弹性的历史概念,中国文章学系统兼具开放与稳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文学批评理论中,文学风格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源远流长,丰富精微,且自成体系,与西方风格学相比,颇具理论个性。可以说,中国文学风格学还是一座尚待深入挖掘的宝山。本文试图对其形成过程作些考察并由此讨论其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4.
<正> 关于风格的多样性和诸种风格的不同的审美价值,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两个相辅相承的论题.前者认为文学风格多样化是文学创作的必然现象和审美的必然需求,各种风格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所以必须提倡文学风格的多样化.后者则认为从审美价值的角度看,并非所有的风格地位都是完全一致的,有些风格的审美价值有高下之分,所以应该推崇理想的凤格.关于古人提倡风格多样化的主张,现代人研究得比较多,而关于风格的审美价值理论,我们则注意得很少.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风格理论,本文在评述以上两者观点的时候,把侧重点放在风格的审美价值理论上.  相似文献   
5.
陆机<文赋>开篇有一段著名的话,谈到作者在创作之前的准备:“但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认为作文之由,总归两途:一感于物,一本于学。下文紧接着就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干劲秋,喜柔务于劳春。心凛凛以怀霜,志沙妙而临云。咏世德之骏烈,诵先人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嘉丽藻之彬彬。慨投篇而投笔,聊宣之乎斯文。此数语即是就上文“玄览”“典坟”二端分别铺陈而言的。其中“遵四时以叹逝”至“喜柔条于芳春”明显就是上文“但中区以玄览”的演绎;自“咏世德之骏烈”至“嘉丽藻之彬彬”无疑是“颐情志于典坟…  相似文献   
6.
主持人语:文体学研究是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20世纪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中国文体学研究非常冷寂.近年来文体学研究已逐渐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成为新的学术热点,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与研究前景的学术领域.我们认为,中国文体学的研究前景首先有赖于对其基本内涵的准确把握,并试图通过这一组专题研讨,引起学术界更多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明人小品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品文发展到晚明而盛极。明人小品受个性解放思潮和在样之风的影响,从文以载道的传统向消遣自适转变,从复古摹古向师心自运转变,形成一种最为自由的文体。明人小品追求“真”“趣”,并把诗歌体制融入散文之中。从传统古文的”以气为主”转而追求意境情韵,是古代散文的重大转折。明人小品受宋代散文的影响最大。明代作家对于小品文有自觉的美学追求。明人小品在现代社会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1936年,陈寅恪先生读了沈兼士《“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之后,评价说:“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此语提出一种由字、词观察历史文化的路径,在方法学上对于人文学术研究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从文体学研究角度而言,我们也不妨说,“凡解释一体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著作在传统目录学中的分化演进,揭示了古典形态批评学术史的发展轨迹,进而对本世纪近七十年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特别是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对21世纪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