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4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5年   2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进入老龄期的老年人,为什么有的身强体健,而有的则老态龙钟呢?这除了生理因素外,更重要还有心理上的原因。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享年85岁。他之所以得此高寿,除了养生有道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一颗童心。从他流传下来的诗句中不难看出,陆游到了老年阶段,还经常和他的孙儿们一起做骑马的游戏,可见其童心之盛。  相似文献   
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从正义理论出发,通过公正公开的教育理念和内在德性的塑造,通过公民权利意识的提升与和谐有序正义的建构,可以为提高"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和时效性提供一种参考性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3.
关于阿保机死后其次子德光何以嗣立,史家一向有不同说法,其中,以为德光之立"乃因太祖遗命",似成定论.其实,"太祖遗诏"当为太子倍继位诏.述律皇后为了后族的政治利益,久欲废长立次,故于阿保机驾崩前后,策划实施了一整套夺权计划首先杀使灭诏;继而杀"难制者";然后诱太子就范;大局已定之后,又导演一幕"帐前择帅"之闹剧而使德光堂皇登基.这才是历史之本貌.  相似文献   
4.
董国宾 《社区》2011,(36):50-50
邻居张大妈,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不是帮东家辅导孩子,就是去西家讲事说理,都知道张大妈是个好心人。张大妈的乐趣也就在这里,每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儿,心里总是偷着乐,就像喝蜜一样甜。其实,张大妈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开心事儿。  相似文献   
5.
豆卢革生平蠡测刘国宾豆卢革(?—927)祖籍河东(今山西太原),唐朝右族。少值乱离,辗转避地中山,后唐庄宗即位,革以名家子应召,官至宰辅。后被诬赐死,数朝后方得昭雪。今考其生平事迹如下。一家世考关于豆卢革之家世,北宋人所撰《宣和书谱》卷六云:豆卢革,...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过程产生结果,结果来自过程.立足过程本身,多维透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探索其中文化选择、思想斗争、实践运用、理论创新、问题解决等不同方面的历史运动过程,无疑有助于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本质和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7.
语言学家戴昭铭具有史诗特质的政治历史小说<大漠孤烟>,是作者忧国忧民忧患意识的物化.作品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深刻地展现了老五届大学生在大漠孤烟中天荒地老的命运,以及对祖国对人民无限挚爱的赤子之心,而且还在于,作者以深沉的情感状写出众多农村干部群众的生活际遇,这些"抖之欲出"的形象揭示了"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大漠孤烟>情节的编织、场面的描写以及高潮的推进深见作者生活积累的功底和艺术造诣.说到作品的不足,当源于对四害横行时期社会现实的揭示依然心有余悸.文革"这一幕人类空前的大悲剧"需要我们这些亲历的人们抓紧时间去总结和状写,这是铸造我们民族新的思想文化长城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觏的人生观是积极入世的,他处处以“位卑难立事,任重合忧民”为志向,科场失利后,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上,传播圣人的学说,弘扬儒家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们信奉的处世格言,也是李觏的处世信条。他认为要挽狂澜于既倒,解民生于倒悬,振兴民族,首先必须扭转那种空谈心性,不务实际的迂腐人生,树立经世致用的人生观。李觏人生观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冲破传统观念的,蔑视权贵,笑傲王侯。  相似文献   
9.
当前,对20世纪文学的思考仍然是学界所关注的焦点。尤其引起我深 思的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即建国以来这段文学历史的命运走向,即在目前所流行的史学研 究框架中,当代文学史不能解决的重大问题是什么?当代文学史讨论翻来覆去乏善可陈的原 因何在?坦率地说,我对中国文学的研究现状,特别是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格局感到非常悲观 。现在很走红的一批研究者只是把西方后现代理论一知半解地移植过来,简单地作为中国后 现代派研究方法介入到文学史写作中。而在我看来,这种自80年代以后用西方后现代主义理 论来梳理中国八九十年代文学的治史方式,与老化了的治史思维实际是一脉相承的。我深感 在这种貌似很新的“操作”手段背后,隐藏的是低水平的学术重复。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学现象,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心态与方法来梳理文学史?改变思想方 式的根本,我想是应该先审视一下当前文学史研究的三种格局:一是对文学史上的作家作品 重新排列座次。这种研究方式一度在学界非常流行,而在我看来这种学术风气对研究生的培 养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二是以“空白论”来回避历史。比如对待“文革”文学,不少研究 者就采用把该段历史淘汰出局,抹掉它在文学史上任何痕迹的粗暴态度。三是把过去在文学 史上因政治等原因  相似文献   
10.
那年夏天,回乡下看望年迈的父母,说起来我有两年没回老家了。母亲在清新的院落里晒麦谷,见我来了,急忙解下围裙迎上来。老家最惹眼的除了漂亮的新房,还有院子里的两棵柿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