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7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
在中南半岛的泰国北部清迈、清莱等府 (省 ) ,生活着来自中国云南近万人口的回族穆斯林侨胞 ,当地泰族用北部泰语将他们称之为“秦霍人”。作为中国回族在东南亚地区的一个派生族群 ,他们是明末清初以后 ,云南回族长期从事跨国长途马邦商贸活动、清末杜文秀领导的回民反清起义失败后的逃难、抗日战争和 1 949年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等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该族群至少已存在了 2 0 0年以上 ,至今仍保持着鲜明的云南回族穆斯林传统的宗教属性、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汉语方言。笔者根据今夏亲临其地的田野调查资料 ,对该族群的移民简史、路线、原因、现状作了扼要介绍 ,是国内对该族群的一篇报告 ,是中国回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依据田野调查的有关资料 ,对在云南乃至全国都知名的回族社区通海县纳古镇回族婚姻制度、通婚规则、婚后居处模式、家庭结构及亲属称谓制度的历史和当代变迁 ,提供了一份民族志式的社区个案记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境内穆斯林人口众多。其中操汉语的穆斯林被称为回族,他们在非穆斯林占据主导的中国社会,发展并保持了其固有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在清初之际,回族穆斯林学者被称之为“回儒”,他们撰述了大批伊斯兰哲学著作。清初的王岱舆(1 5 70—1 6 6 0年)、马注(1 6 40—1 71 1年)、刘智(1 6 6 0—1 730年) ,清末的马德新(1 794—1 874年)等人,以其著述宏富而被誉为“回儒”中的杰出代表。其中,刘智的《天方性理》一书,在中国回族穆斯林宗教思想史上占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他在本书中还撰写了一份《天方性理图传》。尔后,黑鸣凤(1 6 6 2—1 72 2年)用…  相似文献   
5.
一 引言 刘勰用四、六骈文撰著的《文心雕龙》一书,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首部集大成之作。它以敷陈详核,征引浩博,体大思精而蜚声中外,卓然自树于世界古代文学理论名著之林。自唐而下,誉声盈卷,注家蜂起,版本迭出。解放以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它的研究,蔚为大观,成果卓著,除陆续有校注、翻译、论述的专著涌现外,散见于报刊杂志的单篇译注及专题论文,更是不胜枚举。近年来的研究趋向主要是集中于对其理论体系的进一步探讨,部分学者还开始了与西方文论的比较研究。规模空前壮观,国内从大陆、香港到台湾,国外则以日本为重点,形成了继敦煌学、红学之后,国际汉学研究中的又一盛学——龙学。  相似文献   
6.
明末清季,在中国本土发生了一场成功的“回儒”文明对话之同时,曾在回族伊斯兰学者马德新与天主教云南教区法籍主教古若望司铎之间展开过一次重要的“回耶”两教间的哲学本体论对话。马德新从回、儒、道、释、耶五教本体论的比较角度,以两封长信回答了古司铎关于天主教的“性理”学说,两信合刊为《据理质证》一书。本文结合当时的特殊时代背景,以马、古二人的交往和该书文本为基础,对马德新在这场“回耶”对话中所秉持的平等开放、宽容博大、和平友善的文明对话观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Andrew D.W.Forbes教授是英国苏格兰亚伯丁大学(University of Aberdeen)宗教研究中心伊斯兰文化专业博士导师,主要研究东南亚及中国西南地区的伊斯兰教及各穆斯林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该文系根据他于1979至1985年间在泰国北部及1976至1980年间在缅甸所做的田野调查撰写而成。文章在田野调查基础上博引了大量翔实丰富的中外文献资料,详细研究了历史上云南穆斯林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在传统的商贸文化交流中不断向外迁徙,最终与东南亚各民族融合,从而形成了今日居住在缅甸境内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的过程,并从词源学上探讨了“潘泰”一词的由来。文章中还论及了清季杜文秀建立的大理革命政权与缅甸的马帮甸的马帮贸易活动,提出了1873年起义失败后出逃至缅甸的义军残部建立起来的物质穆斯林林社区,即为缅甸的滇籍穆斯林潘泰人历史之开端的重要结论。其中涉及了许多鲜为国内学界所知的国外文献资料,为我们进下开展对云南回族历史上同东南亚邻邦通商及向我迁徙形成今日华侨的历史之研究,提供有效参考。原文发表在1986年7月伦敦出版的英文《穆斯林少数民族事务研究所学报》(Journal,Institute of Muslims Minority Affairs)卷七第二期上。本文即据此译出。限于篇幅,仅作摘译,并将文中引到的国内  相似文献   
8.
回族留学生与云南现代伊斯兰文化姚继德近现代时期对云南回族穆斯林而言,是一段极为重要的民族人口、宗教教育及文化复兴之关键阶段。而清季光绪以来,留东(日本)、留埃(埃及)、留学越南河内法属学校及香港地区之滇籍回族学生,在这场持续数十年之久的云南现代回族文...  相似文献   
9.
云南回族向东南亚的迁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继德 《回族研究》2003,78(2):36-46
约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战争、起义及逃避政治改革等诸多原因,云南回族穆斯林曾先后多次由开辟已久的西南丝路通道迁入缅甸、泰国北部等地,并进而形成两个定居境外的回族穆斯林派生族群———"潘塞人"和"秦和人"穆斯林。本文运用历史学、宗教人类学、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潘塞人"、"秦和人"的迁徙历史、社会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的综合考察,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云南回族迁徙东南亚的历史脉络,为回族学跨境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0.
杨兆钧教授,1908年12月出生于北京市牛街一户回民家庭。教育家、史学家、伊斯兰学者。曾用名杨涤新、杨迪心,经名萨迪。1950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为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退休教授。杨先生1926年初毕业于北京尚志中学,此后做过职员和小学教员,同时加入牛街“穆友社”,又与他人创办“追求学会”。为北京牛街中才小学创办人之一。曾任《穆友月报》、《正道》、《新绿》、《晨燕》月刊等回族刊物编辑。1933年至1936年在南京《晨熹》月刊社任编辑期间,师从土耳其学者赖义夫先生学习土耳其语。继而得同乡马宏道之助,只身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