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毕沅是乾嘉时期学术界的焦点人物 ,被梁启超誉为“乾嘉学术护法”。他的《经训堂丛书》和《续资治通鉴》至今仍受学术界的瞩目 ,他的学术活动曾经有力地推动了清代学术的大发展 ,而他的学术研究也不同程度的引领了乾嘉时期的学术方向 ,研究他的学术特点和学术范围将十分有利于理清当时的学术脉络和学界概况 ,本文将从历史学的角度入手 ,仔细整理毕沅在历史学上的成就 ,同时简单推敲其学术思想和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 ,学术界多将刘逢禄定义为纯粹的公羊学理论家 ,少有人探索他的思想成长历程。事实上 ,刘逢禄的思想形成颇为曲折 ,有其特有的形成过程。他兼容并蓄 ,不落窠臼的治学特点尤为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3.
清代今文经学兴起考--以惠栋、戴震、张惠言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运君 《船山学刊》2005,(4):130-132
本文从学术内在发展理路出发,通过对清代早期易学与公羊学、古文学者与今文学者相互之间关系的分析,将今文经学的发端追溯到惠栋、戴震等古文学者,从而揭示出清代今文经学不仅是政治刺激的结果,同时也是学术内在逻辑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林伯桐是晚清岭南地区知名学者之一,但是历来学术界对其研究不多。其思想介于汉学与宋学之间,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提倡"道一"观,对于汉学和宋学的分歧提出了平议汉宋的思想主张,在考据、义理、文辞、学问诸多问题上都给出了贴近其时代的客观评价,反映了当时学术界的基本概况,对于其同乡后学陈澧发扬汉宋兼采思想提供了思想基础,因此林伯桐是岭南汉宋兼采思想承先启后式的重要学者,学界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汉宋兼采思想学派是清中后期崛起的重要学术派别,前后流衍数百年,其兴起原因十分复杂,而乾嘉时期的翁方纲、章学诚和许宗彦的言论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启迪作用。翁方纲认为汉学与宋学合则双美;章学诚则认为二者离则两伤;许宗彦认为汉学为下学,必须上达宋学才算圣贤之道。三人言论虽略有异,却都是为了补汉学之偏,救宋学之弊,透露出清代学术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向的消息,今日探讨,仍有现实意义。?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7.
乾嘉后期,汉学渐趋衰微,实事求是,汉宋兼采思想开始流行,这一思想转变明显表现在书院祭主的变化上,南菁书院和诂经精舍可谓代表,作为百年名校,两书院的祭主变化以及围绕祭主所产生的争论是颇有学术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汉宋兼采思想勃兴于清嘉道年间,以陈澧等人为代表,戊戌变法后转入伏流。自其学说之始,学界对其评价便是褒贬不一……,显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批评尤烈。章氏认为陈澧属"三奸"之列,刘师培则认为陈澧兼采之学"曲相附和"、"近名"。而肯定者则有钱穆给予的"经师"之美誉。然而"学奸"与"经师"之间的"扞格"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学术发展至今日,已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解读,或许抛却立场,以客观眼光观之,汉宋兼采思想家亦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9.
作为清朝后期提倡汉宋兼采经学观的一个代表,夏炯的思想背景独树一帜:与大多数汉宋兼采学者“宗汉兼宋”比较,夏炯则是“宗宋兼汉”,而他最初却是汉学家身份,这就增加了其学术思想的个性色彩。他既批判汉学家的以偏概全,舍本逐末,又批判宋学家的束书不观,不切实际,同时又过分尊崇程朱,排抵陆王,其思想体现了专制王朝末路时代一个宗宋学者的学术短板和思想挣扎,反映出嘉道学术转折的重要信息,从侧面折射出清朝社会变迁的必然逻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