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波特的《老人》和《他》两个中短篇故事充分揭示了语言与人物身份构建之间的关系,那些会言语的人物不仅书写自己的身份,还构建语言来书写他人,通过书写他人来表达自己主观理想化的身份观和现实观,颠覆他人形象以衬托自己或者达到其他目的。布鲁克斯的"细读法"有助于读者明白波特的无声世界为何有声有色,无语人物又为何有血有肉。  相似文献   
2.
英国诗人乔叟以两个青年骑士派勒蒙和阿赛特爱上同一个姑娘艾米莉的爱情悲剧故事,传达了他的"金色法则"的含义.他教导人们美德的重要性,遵守"金色法则"即可获得美德.  相似文献   
3.
多丽丝.莱辛的《屋顶丽人》和约翰.厄普代克的《AP》通过男女性别冲突形象地展现了男主人公汤姆和萨米的生存状态、成长历程和未来图景,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初叶以英美两国为主的西方社会生活的空虚无聊和枯燥乏味,以及陈腐守旧的伦理道德对人的天性的压抑和束缚。很显然,莱辛和厄普代克通过后现代社会中普通人的普通故事表达了他们相同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当代美国南方女作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老人>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刻画了一个"反叛者"形象--米兰达,关注的是人怎样在逃避不了的荒诞的世界里找到生存的立足点,回归自然本真的精神家园.面对南方家族历史,米兰达能正视失败,执着于真实;面对战争、瘟疫、死亡和战时美国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伪善和非人道行为,米兰达在反叛中存在,努力前行.为了确立自我,实现身与心的和谐平衡,更为了捍卫人格尊严,米兰达表现出西西弗斯式的反抗精神:虽然处在一种"被抛"的境地,孤立无援,但她毅然地重新开始,在失望中实现超越.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和凯瑟琳.安.波特虽然生活在不同国度、不同年代,却拥有颇为一致的创作理念,她们通过描摹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心灵世界来表现他们形而下的生存哲学。文章从富萍和劳拉的“反叛性”入手,对她们反叛的形式、内容以及结局进行分析,力图揭示她们反叛背后的真实,说明东西方两位女作家因天时地利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刻画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传递了不同的叙述意图,却表达了相同的人文关怀。王安忆以反叛并坚守自我的富萍形象从正面表明:人不仅要自由选择,更要在选择后努力造就自我,走向完整人性;而波特则通过在反叛中迷惘甚至丢弃自我的劳拉形象说明: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自我,并在认识本真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坚强品格,这样人才能真正面对现实,走向未来。   相似文献   
6.
<庄园>是凯瑟琳·安妮·波特墨西哥系列中最重要的一部中篇小说,它从宏观角度关注20世纪20年代末墨西哥土著印第安人的生活境遇和精神世界,同时又从微观角度展示了当代墨西哥人(主要是土生白人和印欧混血)不同的文化心态.文章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审视墨西哥一百多年的"内部殖民"状况下土著印第安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理现状,探究当代墨西哥人的种族意识和文化属性,考察印第安人和墨西哥人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是如何构建并确立他们各自的身份的.  相似文献   
7.
《伊甸之东》描绘了女性在男性专制的暴力下为争取自身权益所进行的不同方式的抗争,高度赞扬了女性的自由精神,建构了反映女性生存状态的真实空间.从女性主义视角对文中“沉默”、“堕落”、“觉醒”的女性形象进行解读,详细阐释女性的自由精神的体现以及女性如何觉醒、自救最终获得自由的全过程,并进一步指出:沉默的消极方式和堕落的极端方式都无法捍卫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只有通过理性的方式才能最终为女性赢得真正的平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两性和谐.  相似文献   
8.
长篇小说<紫颜色>通过一位叫西丽的黑人姑娘受压迫遭苦难、挣扎求生存而终究找到自我和尊严、获得独立和自由的故事,探讨了黑人和白人之间、黑人男女之间的矛盾冲突和黑人女性的出路、前途.  相似文献   
9.
托妮·莫里森的《天堂》通过对比黑人聚居的鲁比镇固步自封的男性宗法社会和女修道院崇尚自然、开放博爱的人间天堂来呈现美国非洲裔族群在寻求自身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种种缺陷和弊端,揭露黑人群体因颠覆白人至上的种族歧视而自我迷失、异化并陷入"以黑为美"的新的种族主义的事实。借助生态批评理论剖析了《天堂》中美国黑人群体以集体无意识形式释放的精神失衡的内外动因,认为鲁比人精神生态危机既与美国社会、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又与黑人人性弱点密不可分,进而说明莫里森的创作意图和生态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0.
西方评论界大都认为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中的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是一个因其自身美德而受罚的完美男人,而文章认为小说中有一种女性主义的声音在抵抗并颠覆男主人公塞莫尔·利沃夫、叙述者内森·朱克曼甚至作者菲利普·罗斯等构成的多重男性主导性话语,小说中的女性人物能勇敢面对强势的男权意识形态,以自己的方式挑战男性权威,努力展示自我,重新确立自己的女性身份,寻找新的归宿和出路。尽管她们的方式不甚可取,她们的结局也不够圆满,但我们看到了小说家罗斯对性别平等所做的主观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