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灵魂观作为宗教观念中最基本观念,是整个宗教信仰的发端和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全部宗教仪式的核心。对灵魂观的研究有助于探究宗教观念中各种不同民族的文化深层。日本的古神道和彝族的自然传统宗教,两者均以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为基础。当今彝族社会发展变化巨大,但彝人重视家族祖先的特点依旧突出。日本则有宗教博物馆之称,虽多种宗教并存,本土神道依然占据主导,各地神社遍布,展现出日本古神道的持久生命力。借助跨文化的视角,从灵魂概念切入,重点突出祖先灵魂,通过比较两者对于灵魂定义、性质理解、祖灵资格认定、祖灵归属、对祖灵情感亲疏等内容,可以看出彝族与日本传统宗教的灵魂观的异同在于:彝族灵魂观反映出半农半游牧的父系社会重视血缘的特征,日本的灵魂观则凸显着传统农耕社会特色。彝族的祖灵观重点在于对后世子孙的约束与期待,功能性较强;日本祖灵观念功能性较弱,象征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日本新感觉派起源于1924年,创作理念着重于通过各种新奇的表现手法,目标是颠覆日本传统自然主义文学,创造出文学作品的新感觉的文学流派。由于其产生深受西方现代文学思潮的影响,在创作手法中注重实用象征等表现手法突出主题,而代表性作家横光利一认为文学就是用象征等各种手法的雕刻艺术,其两部代表性作品《苍蝇》和《头与腹》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更是达到极致,本文主要围绕这两部作品进行分析,以挖掘其象征手法创作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世纪之交,人类面临种种危机:流行疾病、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等。各种现代化危机的产生,在20世纪后期引发了遍及世 界的“文化寻根”热。作为邻国的日本在中国的文化寻根进入了新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鸟越宪三郎提出“日本 人的发源地在云南”的假说。随后,20世纪80年代乃至90年代,“彝族说”为其中关注的焦点。日本的文化寻根原本是为“日本 人论”寻找源流,在此背景下,出现诸多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成果。通过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彝族与日本的跨文化比 较研究为中心进行特征分析,认为全球化背景下,突破传统文本,通过影像志方法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将是未来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