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9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安《淮南子》的文艺观曹晋在曹丕《典论·论文》问世之前,先秦两汉尚无专门的文论著作,文艺思想只是零星而不系统、片断而不完整地保存在各种典籍之中。《淮南》一书便是保留了相当数量文艺观点的古籍,它虽作哲学思辩却兼包文艺,在我国古代文论史上应占有一定地位,...  相似文献   
2.
传播政治经济学的学术脉络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政治经济学是传播学的重要研究流派之一,其学术发展与资本主义体系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急剧扩张以及与之相抗争的社会运动的发展密切相关.这一学派不仅弥补了侧重行政导向与市场导向的美国主流传播研究之缺失,而且解构了主流传播研究的知识生产与社会权力关系.传播政治经济学对当前资本主义高度商业化、集中化、去管制化、国家化的传播制度与传播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体现出全球传播政治经济学学者们在不同层面与场域所进行的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转型的各种努力.  相似文献   
3.
屈原(前339年至前285年)和荀子(前314年至前217年)生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的战国后半期,当时传统政教对充满物欲追求、急功近利的社会现实,已失去了正面影响。如司马迁在《史记·六国年表序冲揭示的: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纵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誓盟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可见这已不再是“礼乐征代自天子出”的绝对权威的时代了,各诸侯为…  相似文献   
4.
本文就汉武帝设立乐府的职责意义,哀帝省乐府的方略,及其所反映出的垄断的、一元的西汉行政权力对民间文化的控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意识形态霸权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设计伦理概念由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我国对设计伦理的探讨始于20世纪90年代。设计伦理概念及其研究的进展,反映了人们对设计-人-社会-自然关系认识的不断加深。本文试图从纵向探讨设计伦理这一概念的发展历史;从横向探讨设计伦理作为多学科研究对象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教文化、西欧文化都曾交织于东南亚,对东南亚社会奋发图强的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华族的影响尤为广泛、深刻和久远,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技艺和教育方面。目前,东南亚国家正处于黄金时代,东南亚华族社会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机会,回顾和总结华族对东南亚文化的影响颇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奇人”是司马迁个人所理解的创造历史的社会精英 ,是富于感召力的神圣人物和文化符号 ,也就是韦伯 ( Webber)、希尔斯 ( Shiers)称之为卡里斯马 ( Charisma)的权威人物。他们代表文化的中心资源 ,能够赋予其他人物和符号以规范、秩序或整体形态。《史记》中所讴歌的创造历史的社会精英正是弘扬道义的典范 ,具有社会所急需的正义、智慧、道德、豪情。他们自身的神圣天赋与创造力总是特定文化场景中充满活力与有利于社会文化机制健全运作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8.
日本三泽玲尔先生的《屈原问题考辨》(译载《重庆师院学报》1983年第4期)是一篇谬误百出的文章。本文仅就他否定屈原之为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和《离骚》非屈原所作这两点,试加评论。 “屈原否定论”在国内起源于著名经学家廖季平先生,其后胡适、何天行、卫聚贤等又从不同角度张扬其说。五十年代初,有的学者尚承其余波,否定屈原其人,强以《离骚》著作权归之淮南王刘安。在这几十年中,上述错  相似文献   
9.
德王府游记     
曹晋 《老年世界》2014,(19):32-33
德王府在我们这一带非常有名,原来是德王的府邸,现在成了内蒙古苏尼特右旗的名胜古迹、游览胜地。德王府距内蒙古察右后旗白音察干镇一百多公里,早想去看看,一直未能如愿。2011年7月19日,机会终于来了。西苏旗政协原文史委主任、蒙汉兼通的蒙古族干部高永厚先生从小在那里长大,再加上搞过几年文史工作,还编著出版了《苏尼特王府》一书,对德王府的情况太熟悉了。  相似文献   
10.
屈原生活在中国社会变化剧烈的后半期。社会结构的变革,西周传统政教的失范,使“士”这一阶层觉醒,他们持“道”不屈,敢与王侯分庭抗礼,其对责任的担当,对真理的追求激发了生活在这一热情时代的屈原的心志与理念。他是被现实的烈火焚烧得只剩下灵魂和人格的光芒的饱经忧患之士,他对人生、家国的忧患意识,正是中国文学、哲学、史学开拓精神世界的情感动力。因此,对屈原人格的研究~直是历代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在西学未传入中国以前,本上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一提“人格”,往往定义在人类至高的道德品性的含意上,甚至等同于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