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8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正> 绵阳新华内燃机股份有限公司运用系统原理抓劳动定额管理,把劳动定额管理视为企业管理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又把这个子系统划为管理“软件”系统和技术“硬件”系统的组合。从一个整体考虑来加强劳动定额的控制管理,从而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减人、增产,企业、职工利益双受益。  相似文献   
3.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05,(2):128-129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是文学发展的两翼,故探讨散文的发展,除了探讨散文创作本身 的问题外,也应反思散文发展的另一翼,这对于理论研究更为直接。所以,本刊自去年11期刊登“散文理 论研究的视域”笔谈后,又组织编发了这组“散文批评研究”的笔谈,希望能对研究有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03,(6):129-132
“十七年文学”(包括“文革文学”)已日益成为学界关心的话题。有论者认为这是90年代以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文学史意识觉醒”的一个标志。但事实上,90年代尤其是近几年来关于“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卷土重来”不过是个“形式”,“形式”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才是评说之意义所在,如福柯所言:“重要的不是话语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话语的时代。”“评说的距离”(时间)将决定着“距离的评说”(结论)。许多曾经参与“十七年文学”“事件”构造的“当事人”,后来成了  相似文献   
5.
论文从学科史角度对近20年来有关当代文学与延安文学和左翼文学关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清理.重点考察:概念内涵及三者关系的阐释,学科史视野下延安文学研究的突破与进展,“再解读”研究的启示与存疑,关于这一文学史命题研究必要的限度意识.  相似文献   
6.
20世纪"40-70年代中国文学"近年成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个引起广泛关注的命题.本文尝试对这一命题做学术史的清理.通过相关观点的整理、清理和对比,力图凸现研究者不同的问题意识.以图建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自觉形态.  相似文献   
7.
观念、方法与结论:关于客家文化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迁说”的观念从史料到理论的推理论证的研究方法 ,桎梏着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客观文化 (乃至客家学 )的研究的发展。研究观念的变革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是走出客家文化研究困难的唯一选择。作为一种族群文化 ,应当看到客家文化研究重实证的特殊性。推展“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 ,引鉴现代西方文化人类学的理论 ,无疑地将拓出一个新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
曾令存 《学术研究》2012,(11):130-139
中国当代文学已走过60多年了,但对中国当代文学学科史的研究近年才起步。由于中国当代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在进入系统的学科史整理和研究前,有必要对学科史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深入清理,这不仅关系到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成熟,还会增进我们对当代文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入理解。为了更有效地展开讨论,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与90年代,并选用人民性、文学性与历史化作为考察三个时期文学史写作的核心关键词。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精神”可以借来描述新时期文学中知识分子的探索型心态。浮士德作为西方近代知识分子精灵的化身,概括了永不满足、不断探索真理、在理想的精神境界中俯视现实的知识分子性格。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身上,除了某些西方文化的精华外,还流动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血汁,闪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即便是与叛逆型知识分子相比,这种探索型知识分子仍有其自己鲜明的特质:他们更多地沉湎于理性的理想意象之中,缺乏行动,对现实有更为冷静的理性批判精神,犹豫寡断,等等。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探索型心态从另一个侧面折射出了新时期文学中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与传统的祭奠曾令存一在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里,知识分子都是最为清醒的一个群体。然而,令人困惑的是,在新时期作家笔下,许多清醒的知识者,最终却都成了历史与传统的祭奠品。何其芳当年在谈到我们这个民族的悲剧时,说过一段颇为深刻的话。他说:“我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