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7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思想文化的语言载体,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学审美"外,还应引导学生对之进行"文化审美",这是正确解读古典诗词思想意蕴和发挥古典诗词古为今用的人文教育功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3.
利用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来分析李贺的乐府诗可知,在李贺乐府诗"虚荒诞幻"的表层之下潜藏的是作者力图摆脱沉重现实压抑,以求得自我精神解脱的深层创作心态。李贺的许多乐府诗正是以感性生活形式为核心的精神狂欢,这些诗歌摆脱政治、道德等现实价值评判的束缚,利用细腻逼真的想像来体验生命的感性生存价值,而且在文本结构模式上呈现出一种狂欢化文学所特有的"加冕-脱冕型结构"。对这一类诗歌的正确解读,不仅对理解李贺的诗歌特征及其心态具有重大意义,也为我们借鉴西方文学理论来重新阐释中国传统文学提供了一个上佳的个案。  相似文献   
4.
从创作心态角度分析了清代中期桐城诗派领袖姚鼐对浙派领袖厉鹗的诗学批评及其原因所在。姚鼐以充满阳刚气度的儒家君子人格作为立身之本,进而在文学创作中也追求一种与之相应的弘大之美;而厉鹗由于性格及生平经历等原因,一生以诗人自居,以文学创作为立身之本,故而在文学创作中求新求奇但境界不广,故此引发姚鼐对其创作的严厉批评,由此可知姚鼐、厉鹗两人诗学歧异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其人生定位的不同。理解这一点不仅对于理解淅派和桐城派诗歌大有裨益,也为清代诗歌的心态史研究提供了一个上佳个案。  相似文献   
5.
对特定的人文时空中出现的文学流派必须以宏观的视角来观察其与时代文化氛围、地域人文构成之间的关系,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诗歌观念、创作特征之渊源所在.因此,在探讨浙派诗歌理念中占中心地位的两个理论观点"清"和"学"与时代文化氛围、与浙地的地域人文特征之间的联系时,也要以宏观的视角,才能对浙派的理论主张和创作做出合乎实际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6.
浙派诗歌理论及其渊源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前中期以厉鹗为代表的浙派以重“学”与重“清”为核心建构起了自己流派的诗歌理论,但其诗歌理论并非渊源于学界所常提及的“淅派文艺源头”——黄宗羲与查慎行.而是源于常因“反宋”而被摈之浙派诗歌发展流程之外的朱彝尊。  相似文献   
7.
吴中向为人文渊薮,但明开国后吴中文坛倍受摧折,加之洪武、永乐以来朝廷以科举等手段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推进的意识形态统一运动对文艺造成的全方位的干扰,吴中文坛也不能不受此影响显出一段较之前代稍为阒寂的阶段。但这种情况从天顺、成化间已逐渐发生改变,而贯穿这一衍变过程的即是对文艺的审美特质的有意追求。这种演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天顺到成化中后期,代表人物有吴宽、王鏊;第二个阶段是从成化末到弘治年间,代表人物有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