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升本科院校教学单位制度建设关乎教师的权益、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是否得到充分保障的问题,是学校依法治校的基础.新升本科院校教学单位在管理上,尚未适应本科院校教学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工作程序、监督制度等方面尚有不完善之处.因此,新升本科院校在制度建设上,要加强修订规章制度,建立科学的民主管理体制和监督体制,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业绩考评体系.  相似文献   
2.
德育管理是协调实施德育的组织与组织、组织与德育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德育实效,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标。民族院校德育管理体制是实行党委负责制,在新的时期,这种德育管理体制也暴露出其弊端:使民族院校的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封闭的德育管理体制使民族院校德育脱离社会、脱离民族地区的实际;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自上而下的德育教育和灌输,学生及班级成为一种惰性的元素。构建科学、高效的德育管理体制应该从民族院校的实际出发,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德育领导体制,由党委书记和校长共同负责民族院校的德育领导工作;建立以学科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为基础,德育专职队伍为主导,调动社会力量实施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提高民族院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由于家庭教育缺位、学校教育错位,校园环境建设和整治滞后等原因,西部地区农村小学生存在学习习惯不良、生活自理能力差、日常交往欠文明礼貌、安全意识不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是要切实转变教育理念、健全教育机制、经常开展各种规范性教育活动、建设和整治校园环境。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批判能力与长效德育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凤玉 《学术论坛》2006,(7):190-192
长效德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是长效德育的突破口。道德批判能力是依靠道德主体所具有的判断、选择、创新能力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百色起义革命道德品质是在百色起义中形成和确立的、表现在革命者道德行为中比较稳定的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舍生取义、忠诚无二、求真务实、民族团结、民主平等等方面,包含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人生品格、无产阶级的集体主义原则等内容,具有阶级性、先进性、群众性、民族性、实践性、超越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西方宗教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我国的宗教和民族文化。东西方宗教和文化领域里的博弈日趋激烈。继承和发展我国追求社会理想的文化传统,保持我国宗教信仰的民族特色,努力实现我国追求社会理想与宗教信仰自由的良性互动,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和社会诉求。  相似文献   
7.
把百色起义革命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开展深层次的邓小平理论教育,把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性活动上升到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性高度,积极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爱山区、爱农村、爱少数民族,扎根山区,艰苦办学的实际行动,使爱国主义教育步步深入,卓有成效。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的提出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现实背景,其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民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民主制度化法律化。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民主思想重新确立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促进了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9.
民族院校德育评价在内容上,应该将德育的效果作为德育评价的主要内容;在标准上,确立德育受教育主体受益的标准,同时还要建立德育的社会价值标准,运用三维德育评价模式,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全面正确地对民族院校德育进行评价,发挥民族院校德育评价的正确导向。  相似文献   
10.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努力建构适应新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倡扬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并在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