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9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家成  朱绪朋 《国际论坛》2015,(2):75-78,81
在韩国战时作战指挥权即将于2015年12月1日由驻韩美军移交给韩国之际,由于韩国自身独立指挥体系、针对朝鲜非对称威胁而构筑的杀伤链和韩国型导弹防御系统尚未建成以及持续不稳的周边环境,韩国再次要求延迟战时作战指挥权的移交。这必然会对韩国自身、朝韩关系、韩美关系、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局势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2.
学生工作普遍存在于中小学教育中。从学校教育发展的角度看,当前学生工作存在着育人价值残缺、对学生工作事理研究无意识、内容结构散乱、专业支持体系建设不力等问题。这不仅反映出当前人们对学生工作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与误区,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加强学生工作能够促进人的发展、凸显学生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发教育资源、实现综合融通等作用缺乏清晰的理解。在厘清学生工作的教育性之后,在重新回归到学校教育实践之中时,我们需要将学生工作定性为学校教育的基础性构成,并应努力实现它的能使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转型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走向衰亡,相反却日益巩固.这一战略态势的形成,主要是美国基于同盟内外状况深思熟虑、运筹帷幄的结果.控制日本“异动”的战略需要,孕育了美日同盟日益巩固的内部动力:而遏制朝鲜“威胁”和制衡中国“崛起”的战略诉求,则构成了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外部推力.在这三重同盟战略目标的导引下,美国对美日同盟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指向进行了深入调整,使它逐渐适应了冷战后的新现实.  相似文献   
4.
作为冷战产物的美日同盟并没有随着冷战的终结而走向衰亡,相反却日益巩固.这一战略态势的形成,主要是美国基于同盟内外状况深思熟虑、运筹帷幄的结果.控制日本“异动”的战略需要,孕育了美日同盟日益巩固的内部动力;而遏制朝鲜“威胁”和制衡中国“崛起”的战略诉求,则构成了美日同盟不断强化的外部推力.在这三重同盟战略目标的导引下,美国对美日同盟的角色定位和功能指向进行了深入调整,使它逐渐适应了冷战后的新现实.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海权发展的主要战略指针,马汉的"海权论"不仅认为海权对国家存亡兴衰和世界历史进程有着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还提出了发展海权的六个条件。这对海权发展滞后的中国来说,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中国海权发展战略可以从中找到可资利用且与切身利害相关的警训。  相似文献   
6.
冷战后,随着东亚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逐渐凸显,美国越来越深地介入这一地区,其在该地区的战略利益与目标也由此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不过,它还是有脉络可循的,可将其分层为“生死攸关的利益”、“重大利益”和“次要利益”.这三重战略利益与目标框定了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作为的轻重缓急与优先次序,提供了指导美国东亚战略运行的北极星与基本坐标轴,它们的战略运作皆指向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的护持.这不仅有助于澄清这些可识别的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利益清单之间的利害关系和平衡关系,还有利于我们把握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的实质与精髓.  相似文献   
7.
8.
由制海权分布界定的海权格局,影响着相关国家的海洋权益、安全以及战略。东北亚地区背陆面海,是多个海陆战略力量的聚集地。近代以来,中、日、俄、美等国的海权互动,推动了东北亚海权格局的不断演变。随着冷战后海权国家的海上扩张与安全结盟,陆权国家的海权实践与海上合作,东北亚海权格局呈现出新的特点:陆权国家海上力量渐次生成,对海辐射能力增强,与海权国家摩擦加剧。对此,中国应当在东北亚地区避免海陆强国的联合包围,加强与大陆强国的海上安全合作,发展陆权辐射下的有限海权,形成应对海上霸权的非对称优势,努力为我国的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海洋环境。  相似文献   
9.
学生在班级建设中的发展通过学生的学习而实现。班级建设中的学生学习是综合生成式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在全程中学习,在融通中学习,在自主中学习。上述学习类型与特征要求实现班级建设中学习资源的系统策划,加强班级建设中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促进班主任工作方式转型与专业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10.
"培养"性的教育本质界定,体现出一种确定性、本质性的思维方式和人的过分自信,他将人视为割裂的主体与客体,将教育视为简单的计划性活动,将教育与人的关系降格为技术性的关系.教育的变革与教育学的发展,需要一种建设性的教育气质和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使生命个体进入教育和教育学的视野,从而实现教育的个体生命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