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越来越显的突出,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里通过对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的比较分析,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在面对技术和素质要求日益提高的现代化过程中,急需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大力发展和提高农村人口质量.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条件下中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中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农业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是农业生产率增长的源泉。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下的中国农业生产效率进行测度,结果显示1995年以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主要由农业技术进步引起,农业技术效率低下成为农业生产率增长的瓶颈。改变目前农业生产经营的形式与提升农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成为提升农业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而提高技术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创新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分析了网络环境下高校读者的信息新需求并讨论了多校区高校图书馆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创新的内容及方式。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地区取得了综合发展,而经济发展的轨迹是斯密定理和杨格定理交替作用的过程,不断地重复着"分工深化—市场扩展—分工深化"的循环。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当交易效率上升时,则人们会选择高一些分工水平,通过众多不同农户之间的分工,使得利用专业化经济和利用迂回生产的效果能够兼顾,从而提高农民和农村地区的交易效率。对我国农村地区1979-1999年的实证分析也说明了农民人均收入与商品化程度及分工水平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市场化的冲击,导致农民家庭的人口生产偏好由高生育率和低人力资本积累率逐渐转向低生育率和高人力资本积累率;劳动力市场开放时,人口生产偏好转变引致的劳动力素质提升,促使农业劳动力转向收益率较高的非农产业而实现职业转换,农户生产组织内的劳动分工由此呈现多元化格局;分工的拓展对农户收入具有显见的增长效应,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工业化、市场化以及内生于这一过程的人口生产偏好转变,是决定农民跳出"马尔萨斯陷阱"的基本力量.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建馆 2 0 a来在文献资源、数据库、光盘检索、网络资源等方面的建设以及在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多媒体服务、Internet检索体系建设、对外培训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并就资源共享、网络信息服务、虚拟图书馆建设等提出了今后的设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