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工业革命之后,瑞典结合“人民之家”政治理念与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最终创造出了“瑞典模式”.但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瑞典经济发展出现下滑,这一模式逐渐衰落.这一模式的成功创建与其创新治理模式密切相关,瑞典模式能否复兴则取决于瑞典创新治理模式的有效性.瑞典经济史、技术史领域多种迹象显示出瑞典模式正在复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详细分析休闲和闲暇以及休闲和劳动的历史发展过程,试图论证休闲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休闲因为自由、快乐与真实的特性使得它与和谐社会的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相吻合。和谐即自由。人与精神的和谐就是人对精神的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对自然的自由,人与人的和谐则是人对社会的自由。休闲逐渐表现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4.
技术批判与技术反思始终是对立统一的,前者强调对技术的社会批判、伦理批判;后者强调对技术的本质反思、价值反思,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指出了现代技术与人的关联。真正有效的技术反思是反思技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所产生影响。实现有效的技术反思并非是西方思想家的问题,借助中国自身的哲学传统资源也能够实现有效地进行技术反思。目前对于中国学者的自我来说,曾经作为人之所以为人根据的“心”“性”为现代技术所冲击,借助心-物和理-物两大传统语境,才真切地把握到现代技术所带来的问题,即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带来的影响,而这所指向的是与规范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与图像意识构成有关的三种对象即物理图像、图像对象和图像主题,与此相对应的经验冲突也有三种:知觉对象与物理图像的冲突、显现的图像对象与实际感知在场之间的冲突、显现物与图像主题之间的冲突.经验冲突是图像意识构成中必不可少的维度.从意向性角度看,这些冲突是图像意识构成自身的必要前提,其实质是不同意向之间的转换.但是不同意向之间的转换并非仅仅是统一综合和单向的转换,分裂冲突和多维的转换也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6.
工具实在论是唐·伊德科学解释的核心观念之一,它突出了科学理解中的工具因素,为科学理解提供了一种工具化的维度.其内涵包括:工具与工具的使用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工具是前理解结构;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但是,这一观念忽略了个人旨趣、理论作用、视域差异及工具地位.事实上个人旨趣决定着科学家制造工具和选择工具的过程,理论与工具的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视域差异决定着实在的样式,工具是知觉的延伸.对工具实在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伊德后现象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借助文学意象可以更好地分析人工智能与人类的关系。目前,自身意识觉醒的超级智能已不再是停留在科幻和神话中的素材,而是变成了人类对超级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机的现实担忧。从科学的视角看,通用智能、具身智能和交互智能成为超级智能出现的科学路径;从哲学的视角看,超级智能出现的可能性条件表现为类群发生、设计发生、迭代产生、条件孕育、注意机制、记忆机制等六种模式。这两种视角的分析表明人类迫切需要处理好与超级智能的关系。契约意象作为贯穿《浮士德》的经典文学意象,为人类与超级智能提供了契约关系的哲学探索维度,以此发展来的合约伦理学也将成为未来处理人机关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图像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图像学还是传统艺术史理论,都是在表征认识论框架内回应这一问题,前者认为图像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相似关系可以通过经验、移情等方式感知到;后者认为图像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相似关系可以通过视觉感知把握到.这两种路径都有着心理自然主义的危险,图像学混淆了图像主题与作为心理识别对象的图像内容之间的界限,传统艺术史理论将图像体验完全看作是心理意义上的视觉认知行为.两种路径无法有效回应某些图像体验如恐怖、共鸣等.要理解他们的图像体验已经超越了心理表征概念的有效范围,这一关系的实质是观看者想象、移情和乃至其生存状态等维度的呈现.  相似文献   
9.
非人类中心主义当前所面临的困境主要以自然人化、人自然化、话语普适性的虚妄以及环境实践的偏失等为主要表征,根本原因在于缺乏一种明确的社会批判视角。作为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差不多同时兴起的一种绿色思潮,生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人类的主体地位、正视人与人之间的正义,强调变革不合理的经济、政治秩序,以及注重批判特定而不是抽象的人类整体等。这一独特的社会批判旨趣可以在诸多层面为非人类中心主义带来某种启发和借鉴意义,并可深化当前的环境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随着“身体性”理论的逐渐成熟,技术哲学家伊德提出“三个身体”理论建立起了他的身体性理论。在他看来,身体一是以胡塞尔、梅洛-庞蒂为代表的现象学派提出的作为肉身建构的身体,即物质身体;身体二是以批判现象学为主的福柯等提出的作为文化建构的身体,即文化身体;身体三则是考虑到技术的因素而作为技术建构的身体,即技术身体。技术的意义凸显而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技术工具论批判的又一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