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1.
王玥  杨心宇 《社会科学家》2006,(Z1):290-291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本文从一些带有方向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来对高等学校的和谐发展进行研究,以期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来实现高校全面和谐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市场化与政府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市场经济本质的认识 自90年代初起,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其目标定位于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既要改革落后的经济体制,又要转变陈旧的经济结构,同时,更必须保持宏观经济形势的稳定。面对现实的国情,促使我们去思考,怎样在当前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充分体现人民代表性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完善人大制度的理论思考。认为人大机关构成蕴含的普遍性、国体性、合理性三要素,反映了人大制度的体制性基础;人大机关履行其立法和监督等职能,表现了人大制度的功能性要素;两者的密切结合形成人大代表性的完整性,体现了我国人大制度的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农村社会传统上是乡土社会,但是在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它已经展现出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本文结合农村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运用市民社会理论从社会自治、政府职能和法治秩序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农村市民社会发育、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我国移植苏联法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后 ,我国将苏联的法制模式作为新中国法制建设的楷模 ,将苏联的法学教育模式作为新中国法学教育的努力方向 ,因而照搬了苏联的一些法律制度和教育体系。这种“全盘苏化”虽对当时的中国具有填补空白的积极意义 ,但与之相伴随的法律教条主义、法律虚无主义等因素也对中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 ,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可以使我们在走向法治之路时正确认识、借鉴外国法制 ,使社会主义法制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6.
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乃是国家的伦理职责所在,也是一国宪法的应有之义.然而公民的基本权利并不仅限于宪法明示的条文,还包括可以从宪法推演出来的隐性权利.隐性权利以国家政治伦理为基础.可以通过法律制定、宪法规定、宪法解释和宪法适用等多种途径来实施宪法的隐性权利.  相似文献   
7.
马克斯·韦伯是西方政治社会学一系列关键领域中的一位公认的权威。韦伯的思想对西方学者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政治精英作用的观点具有重大的影响。正是这些思想是“民主精英论”的基础。而民主精英论是事实上在现代政治学中占有统治地位的民主程序理论的一种变体。始于70年代初的关于精英论性质和民主的争论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加,使人们对韦伯理论遗产的兴趣重又增强。  相似文献   
8.
略论苏联法对我国法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法制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 ,我国全盘学习苏联 ,接受了苏联的以苏维埃法概念为核心的法学理论 ,用以指导本国的法制实践 ;在宪法制度、国家机构组成、立法和司法体制及一系列立法等方面也都吸收借鉴了苏联的经验 ,并且按照苏联法学教育的模式培养了大批法学教育和司法实务人才。这一法律移植过程对我国的法制建设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中国面向全球开放的历史条件下 ,回顾总结这一历史对我国的法制现代化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海应率先建立和完善全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方性立法体系.上海地方性立法应与国家立法相一致,与其他区域的地方性立法相协调,与国际规范逐步衔接。上海地方性立法应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总体框架,并从国有资产管理、市场主体资格平等、企业收购兼并、商业秘密保护等方面把握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早期俄罗斯法哲学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八世纪上半叶,俄罗斯法学家从欧洲大陆,主要是德国,汲取了先验唯心主义和古典自然法的法哲学思想,并把这种思想与俄国的斯拉夫文化和东正教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俄罗斯早期法哲学。他们从抽象人格出发,呼唤人的解放;他们阐述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论证了自然法对实在法的作用,并探索了理想国家的观念,以此向专制制度的合理性提出挑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