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学中已得到广泛认同,但还缺乏系统的评判标准,评估作为监督学习和促进学习的有效工具,对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起着重要作用,评估中教师应注意信息反馈与收集的及时性、连续性、目的性等原则,并要善于运用情感交互,与学习者保持平等、融洽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评估。常用的评估策略有课堂评估、持续质量提高、使用界定差的问题及使用文件夹等。  相似文献   
2.
外语阅读能力的测试并非易事,理论与实践往往不符,根据理论设计的试卷并不一定能得到理想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外语教学法常常在要不要形式教学的争议中摇摆不定。最新的二语习得(SLA)研究表明,关注形式有利于习得,但问题是如何关注形式和何时关注形式。基于对各种教学法和目前外语教学的困境之分析,提出要兼顾形式教学,即要求在有意义的交际中,由于出现理解或表达困难而暂时将注意力转向形式,但不能改变教学的主要目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概括介绍了生成语法在原则与参数模型阶段发展变化的历程,即管约理论与最简方案两个时期,分析了两个时期的语法操作模式,指出了管约论时期存在的问题,并论述了最简方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及其相对于管约论的优越性,在此基础上对语言学研究发展的思路作出思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红豆曲》的两篇英译文,在内容和语言风格上的细致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范畴化能力,认知语言学是建立在哲学框架上的语言观,重在对语言现象进行解释,这为诗歌翻译过程中释义的选择、措词的考虑、语境的揣摩、结构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范畴化能力是人类的基本语言能力,一个人的范畴化能力越强对世界的洞察力就越强,就能透彻地了解这个世界,在翻译上,译者也就能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隐喻研究的对象从语言变异形式变成了揭示人类思维规律的认知规律.在概念隐喻化的过程中,喻源概念的一些特定蕴涵在人类经验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投射”到目标概念上去,形成新的概念——概念隐喻.不同的民族从同一个概念中可以得到不同的甚至非常不同的蕴涵来.中国人喜欢把这一切归在“悟性”上,这种悟性也就是对诗歌中蕴涵的选择.诗歌的文字只是语言的表面现象,隐喻是诗歌文本机制中的神秘暗示,隐喻又是心智的一种模式,诗人在写诗选词时会有自己独特的意向性,读者在阅读时会受到知识水平、时代、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对隐喻蕴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接受者会有不同的感受.通过概念隐喻可以分析语义、篇章,帮助接受者更好地理解与阐释诗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