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熊十力的道统思想包括道统内涵的现代阐释、道统传承历程的梳理、道统内含的治统与学统的发掘以及道统、治统与学统的全面重建等多方面内容。他的“一国学术思想的中心”与“立国精神”的道统观,相对于第一代新儒家群体中冯友兰和钱穆的道统观具有更为合理自洽的思想价值,但是,他关于中国文化道统内含的治统与学统的现代诠释及其力图从儒家心性之道的践履中发展出民主与科学的理论建构又有自身的缺陷。全面梳理熊十力对中国文化道统的现代诠释,不仅对于深入认识现代新儒家道统思想的演进脉络具有重要的思想史意义,而且对于批判性地汲取现代新儒家道统思想的合理价值以推进中国文化道统的现代传承也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陈独秀呼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对民粹主义思想进行深刻批判。虽然他在政治倾向上有着重大错误,对中国走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道路也认识不够,但他在纯理论方面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却是鞭辟入里,为宣传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与中国共产党党内以马克思主义克服民粹主义倾向的思想斗争一脉相承,和毛泽东在抗战时期对民粹主义的批判也息息相应。因此,他的这一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必将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3.
晚年陈独秀在抗日战争的形势下,对中国的抗战与未来前途作了广泛的文化思考。它包括对五四“伦理革命”的继承与超越,对物质文化在文化转型中的基础地位的发掘,对政治文化中民主制的最新定位以及对中国文化现代化道路的探讨等多个方面。这些是陈独秀对中国近百年社会转型和他一生革命活动在文化上的历史总结,它在众多领域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作出了可贵的理论贡献,对我们今天在经济全球化下的文化建设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责任编辑:温朝霞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是由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撰述而成。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因而很有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或爱好者推介的价值。该书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研究时段定位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直到20世纪末共约80多年的这一时间跨度内。在内容的安排上,该书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  相似文献   
5.
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和抗战时期实现了两次理论创新,为中国近代社会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从理论创新的视野深入梳理陈独秀两次创新的具体成果及其哲学认识论特征,对于深化陈独秀的思想研究以及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推进理论创新都将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第2卷起更名为《新青年》),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通过《新青年》,陈独秀宣传“科学”与“民主”,发起“文学革命”,并进而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组建中国共产党和推动中国革命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7.
林家虎 《学术界》2006,3(3):258-264
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争议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晚年,更是长期被作为批判的反面人物而成为研究的禁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史学界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开始重新研究晚年陈独秀,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具体梳理了二十来年的研究成果,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推动这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年5月推出的<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轨迹>一书,是由王业兴教授在长期的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教学与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撰述而成.该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80多年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又带有专题性的梳理,填补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系统研究的空白,因而很有向从事这一领域研究的同仁或爱好者推介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晚年陈独秀的民主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党狱,在中国抗战的政治环境下初步形成,并在1939年底苏德协定签订后所阐述的"最后见解"中最终确立.深入梳理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的形成过程,揭示其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以及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间的有机联系,对于全面认识和评析陈独秀晚年民主思想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以体用范畴对中国社会出路的探索继“中体西用”与“西化”论思潮后,梁漱溟以“意欲说”文化哲学对“西化”论展开了再否定,但却重蹈了体用割裂的覆辙。此后,熊十力通过“本心”本体论哲学建构对梁漱溟的思想予以改造与转进,从而以体用一致原则构建了一种堪称“中体新用”的中西文化融合理论模式,在唯心主义路线上完成了近代以来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辩证综合的理论任务。全面梳理从梁漱溟到熊十力的思想发展进程,对于深入认识近代中西文化融合思想的发展规律以及推进当代中国与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与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