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意象生命美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哲学之"气"范畴是文学"神"意象生命意义生成的本体,从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生命观看,生命自由与生命平等是生命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2.
柳倩月 《江淮论坛》2005,(5):153-156
从美感根源理论的角度切入,对中国实践美学派美学家的美感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确认其共同点在于都坚持了美学研究的实践原则。着重比较分析了蔡仪、吕荧、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等先生的美感根源理论的发展脉络、内在联系及其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3.
《山海经》近两千年的研究历史,构成了《山海经》研究的学术史,古人以序、跋、评点、注疏、诗文等多种形式就《山海经》所发表的看法,突出地体现出古人的神话观。历代学人对《山海经》神话的看法经过了先秦两汉的发生期、魏晋南北朝与唐宋的发展期,到明清时达到了深入拓展期,通过对这三个时期的古代学人们的《山海经》神话研究的历时性梳理,得出《山海经》神话批评史的历史嬗变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4.
李贺的《马诗二十三首》是李贺人才思想的结晶。其中不少人才观点可资借鉴。笔者仅就下列各点作一粗浅的探讨。治国需要人才李贺虽家庭寒素,职位卑微,然而他却时时来往京洛,对当时国家大事,统治者的举措,以及“豪家富贵常制”等动态,都有着耳闻目睹的接触,他处于望族王孙的地位,胸怀宗国危殆的忱虑,因此“贺之为诗,其命辞、命意、命题,皆深刺当世之弊,切中当世之隐,……藏哀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昌谷诗注自序》)而希望朝庭重视人才,擢拔杰出的人才来治理国家这是李贺《马诗二十三首》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思想。《马诗》第二十首说:重围如燕尾,宝剑似鱼肠。欲求千里脚,先采眼中光。  相似文献   
5.
中国先秦儒道美学的特点是,在不同的价值关系模式中建构起了丰富的美感论.其中,儒家确立了以"中和"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道家确立了以"合道"为美的价值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6.
唯识宗、禅宗对"境界"理论的构建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倩月 《学术交流》2005,(4):143-147
"境界"是中国文艺批评中的重要理论范畴.不同佛教宗派的境界理论对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形成有着多重的构建性作用.特别是法相唯识宗的境界观构建了中国文艺批评境界理论的结构性心理空间.中国禅宗则使这一空间转换为审美境界,从而完成了对中国文艺境界理论的基础性建构.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整体性研究视角之下,明代的民歌批评具有民俗批评的特点,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民俗学内涵。明代知识分子视民歌为民俗歌谣,具有鲜明的"以歌存史"的观念,他们对民歌所作的采录、解释和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明人的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习俗,对于今天的社会生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9.
“分流”与“整合”是二十世纪末中国新闻传播中的一对突出现象,分流,是新闻传播的个性发展,是分重任,而非散分、滥分;整合,是新闻传播的大趋势,是合大方向,合主流,而非强迫统一;分与合的巧妙把握,是值得探索的新闻传播的艺术规律。  相似文献   
10.
创建和研究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有利于完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学科体系,拓展学科研究的范围,使中国古代民间文学思想及理论获得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创建中国民间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体系可以从三个基本方面考量:一、明确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二、从古代民间文学批评的实际出发来建立民间文学批评史的概念和范畴体系;第三,确定基本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从研究民间文学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民间文学批评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