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耕地保护主体行为分析及补偿激励机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耕地保护主体(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行为目标出发,采用博弈分析方法,构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行为的分析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分析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的耕地保护行为,对我国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构建和进一步保护农民主体的合法利益具有重大价值和意义。1.在当前的耕地保护制度安排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农户对耕地保护存在着巨大的目标差异,再加上外部监督和相应激励机制的缺失,三者的耕地保护行为不一致,地方政府和农户更倾向于采取机会主义行为;2.实现耕地保护主体行为一致的关键是重新构建耕地保护激励机制,主要包括确定耕地保护补偿的主体和受偿主体、合理确定补偿标准、建立多渠道的耕地保护补偿资金筹集模式和建立多元化的补偿方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最高人民检察院推出的一项新制度,该制度的目的是让人民来监督检察机关,是权利监督权力的体现,是体现和发扬司法民主的一种形式,为防止司法腐败起了很好的作用.人民监督员制度法制化是其持续稳定发挥效力的有效途径,其法制化过程要着力解决好几个问题,如人民监督员的遴选、监督范围、监督效力,等等.  相似文献   
3.
西方传统的宪法理论,在强调安全、秩序、平等、自由等多元价值的同时,不自觉地陷入一种非此即彼、单一向度的思维模式。长期的价值冲突的结果,往往是社会的断裂和碎片化,最后没有一个赢家。中国包容开放的文化心理,以及当代中国对于国家与公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追求,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一种更具典范意义的解决方案,即和谐共融的思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