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尚永亮  洪迎华 《唐都学刊》2003,19(1):128-130
李商隐是一位在唐代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家,其诗歌的整理研究,一直是热门话题,但对其文的整理研究,却冷清了许多。这与其唐代文章大家的地位是不相称的。刘学锴、余恕诚二君的《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在辑录前人考订补笺的基础上,汇集自己考订、补正的新成果,将李商隐所存之文合为一编,重新整理、编次,在最基本的文献层面为李文研究廓清榛莽,且多有新见,其有功于李商隐研究乃至于整个唐代文史研究者实在多多。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受尊古思想和辨体意识的影响,韦应物、柳宗元五古的体裁意义和艺术价值在读者接受视野中得以凸显。因诗学主张及价值观的不同,此期诗家对韦、柳在五古发展史上的"正"与"变"及历史地位存在多样化的解读:或谓其变而不失正,可作为追陶及尚古的门径;或谓其乃六朝余韵,虽不足尽法,然实有妙诣。视角不一的批评和接受,一方面深入阐释了"韦柳体"的丰富内涵,另一方面也确立了韦应物、柳宗元在五言古诗及整个诗歌史上的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对古今有代表性的46种唐诗选本所选元和十大诗人诗作予以统计,厘定入选10次以上的91首诗作为名篇,用定量分析等方法进行考察,可得出以下结论:就具体诗人名篇占有量而言,刘禹锡名列榜首,其下依次为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贺、张籍、王建、贾岛、元稹、孟郊;就名篇所用诗体而言,七绝占绝对优势,其下依次为七古、七律、五古、五律等.名篇的形成,盖由诗歌表现力、感染力、篇幅、韵味和独特本事、名家推赏、重要选本选录等内外因素共同促成,而与诗人之成就、地位倒未必尽属正比例关系.此外,名篇对诗人来说也像一把双刃剑,既可促进诗人声名之传播,也会对诗人整体诗歌的传受形成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轼以陶渊明、韦应物、柳宗元三者比较的方式对韦柳诗歌简古淡远的共性风格进行揭示,严羽则用"韦柳体"之名将其确认为一个诗歌体派.在接受学意义上,"韦柳体"的提出,一是缘于宋人对陶渊明诗歌和人格的推崇,韦、柳皆因有陶诗意趣而被并论;二是因为韦、柳在五言古诗上的创作成就.苏轼在陶、韦、柳三者高下的比较中,认为柳胜韦,此一论断在明清时期引起了普遍的质疑.清代王士祯将矛头直接指向苏轼,明确提出韦在柳之上,为韦柳高下的问题翻案,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这种争议,除了要深切了解论者的立场和用意,深入作品、具体辨析韦柳风貌及艺术渊源、淡化和规避无谓的高下之争才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元和十大诗人作品在唐宋金元诗歌选本中的入选量予以统计和分析,这是考察元和诗歌在这些时期传播接受状况的有效途径。文章通过对代表性选本的计量分析发现,元和十大诗人的入选各具特点,白居易较为稳定,贾岛、刘禹锡选量居高,韩愈、柳宗元之入选不尽如人意,元稹、李贺等则随时代变迁呈现出明显的起伏变化。由此看出,选本收录既一定程度地反映出作家在传播接受史上的实际影响,也在个别人身上呈现出与其实际地位不相称的一面。而从宏观角度看,选本中诗人地位的涨落变化则反映出不同时代诗歌风气的变迁。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statistics of the ratio of works by ten major Yuanhe poets being selected in poetry anthology in Tang,Song,Jin and Yuan Dynasty,which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tudy the transmission and adoption of Yuanhe poetry during these period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ome representative selections,it could be found that works of these ten poets are selected due to different reasons.The selection of BAI Ju-yi’s poems is quite stable,that of JIA Dao and LIU Yu-xi is more,of HAN Yu and LIU Zong-yuan is not ideal and of YUAN Zhen and LI He is changing along with the changes of time.Therefore,the selection can not only reflect the real influence of the transmission and adoption of these writers,but also the imbalance with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some specific writers.On a macro scale,the changes in the selection reflects different poetic atmosphere in different ages.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随着诗学思想由界分唐诗、独尊盛唐向打破疆域、变化融通发展,元和十大诗人诗在唐诗选本中的入选量也表现出由低迷渐次增高的变化.通过对13种具代表性之明清选本所收元和十人2609首诗的分析,一方面见出其与宋元选本的承接和若干差异,另一方面从诗体分布上得出结论:元和十人最被选家看好的诗体是七绝,达658首;以下依次为五古、七古、七律、五律、五绝、五言排律等.而就每种诗体之代表诗人言,七古之韩愈、李贺及张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五古之孟郊、柳宗元、韩愈,五言排律之白居易、元稹,七言绝句之王建、刘禹锡,五言律诗之贾岛,均各占胜场.而就总体看,十人的古体选量又远远超过了近体.由此而言,元和十大诗人诗在明清选本中的入选状况和体裁分布,大致与其创作实绩及其在诗学批评领域的相关接受相吻合.  相似文献   
7.
唐代士人有着普遍而强烈的恋京心态,当时的诗人甚至说“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在这一心态制动下,不仅有大量士子为了科举功名久寄长安,身不在长安的唐代士人们也参与创作了大量以望京、忆京、梦京、思京、归阙等为主题的诗歌。其中,贬谪文人和动乱流寓文人的思京恋阙情绪尤为强烈。流贬士人从离京赴任开始,眷念京城的“强烈情感”便主导着他们的意志,构成其被贬后意识的“主要内容”。因社会动乱流寓在外的文人如杜甫、韦庄等,他们思念长安的精神内涵,除了对个人生活和政治归属的诉求,还有对国事民生的忧虑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其家国同一精神与屈原一脉相承,在思京诗中显示出更丰富的情感内容和更高的思想境界。与前后朝的士人相比,唐人强烈的恋京心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独特性,因之所创作的恋京诗也蔚为大观。这一现象在本质上缘于唐人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信守和执着的事功精神。即使在政局紊乱、救时无方的中晚唐,士人们无奈退避,对长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疏离,也未曾真正放弃对事功的追求和长安的眷恋。此外,这一心态还与唐人心中的长安情结与盛世情结、唐代官僚对君主的强烈依附以及唐人重内轻外的任职观念诸时代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柳宗元诗的"第一读者",苏轼的意义与其说是对柳诗风格之审美阐释和历史地位的评判,不如说是关于陶柳同流、韦柳并提这一接受方向的开启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历宋元明清数百年的柳诗接受主流,一方面突破了苏轼设定的框架,而呈纵深掘进的态势以清淡许柳诗,突出其峭的个性风格;以本色论柳诗,突出其精工的语言特色;以创作论为核心,着力探寻柳诗风格的成因,从而使得柳诗通过代复一代的接受,不断丰富和完形.另一方面,苏轼开启的解读方向及其对柳诗"清淡"风格的总体定位,在被发展、补充的同时仍然得到了顽强的传承,从而形成并强化着柳诗接受史的主流.这种从后世阅读活动尤其是接受主流来反观"第一读者"、判断其突出贡献的做法,应是理解"第一读者"之地位和作用的另一途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