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本文分析了郁达夫的“学、思、得”三字理论,认为“学”和“思”是对译者责任心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而“得”,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来看,过于理想化,不具备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直不受重视,对翻译尤为重要的跨文化教育很大程度上就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分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四个主要原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方案.我们应该在跨文化教育上做出改进,充分发掘学生翻译的潜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传统译论对于忠实的理想化观点出发,从译者的主体性和译入语文化接受的角度,阐释了创造性叛逆在翻译过程中的不可避免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内容本质上是诗歌文本的意义。但在解构主义的视角下,文本具有非自足性和无限开放性,文本的意义也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断生成性,因此,译者的主体性被提了出来。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对《墓畔哀歌》的三个译本进行分析,在意义不确定的前提下,根据译文和原文的相似度进行评论的角度就有失偏颇。影响译文生成的因素是多样的,译者的主体性就是其中较为明显的一个。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