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丛书文集   73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96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虽然在中国正史的记录中,汉代外交家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的事迹被誉为"凿空"[1](《大宛列传》,P3169),但是,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器型和纹饰的特点已经可以看到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相关迹象。小麦、家马和制车技术的由来,有自西而东的线索。一些古希腊雕塑和陶器彩绘人像所着衣服柔细轻薄,因而有人推测公元前5世纪中国丝绸已经为希腊上层社会所喜好。  相似文献   
2.
张家山汉简所见“妻悍”“妻殴夫”等事论说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江陵张家山汉简中有关于“妻悍”、“妻殴夫”简文,可以体现当时社会的性别关系。有 关法律,在后代有所变化。讨论有关现象,对于认识汉代文化的特征,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虽然秦国及后来实现统一之后的秦王朝执政者自诩"秦德",然敌对政治势力多以"秦暴"指斥其军事强势与行政风格.对于秦实现统一的战争攻势,"秦暴"也是失败者历史感觉和文化情绪的记忆.基于对秦王朝政治节奏与政治倾向的反感,后来的政论与史论有持续长久的"秦暴"批判.通过对战国秦汉时期"秦暴"舆论的分析,可以从另一角度考察遭遇败军灭国者的心理,有益于全方位认识秦统一这一历史变化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4.
5.
两汉流民运动及政府对策的得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汉流民运动及政府对策的得失王子今在以农业为主体经济形式的古代中国,长期形成了安居本土,不轻易迁徙的文化传统。因而有所谓“安上重迁,黎民之性”(《汉书·元帝纪》),“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的说法。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历史上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6.
傅斯年创办<新潮>时所谦称"妄自负荷"的历史责任,于思想革命之外,又包括推动学术进步的追求.对文献学研究来说,他有关认真"整理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学问",积极倡导"朴学家的方法和精神",借鉴"西洋人的研究学问法"的主张,以及所提出的"要必以科学方法为之条理,近代精神为之宰要,批评手段为之术御"的学术原则,也有积极的意义.傅斯年<故书新评>中透露出的务求其"真"的科学思想,可以看作五四新文化洪潮中的一派清流,对于二十世纪的文献学研究,也是澄湛的泉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考察秦汉时期的社会意识,可以发现热切追求"富贵"的倾向.这一情形,同经济生活的进步有关,也是与当时社会文化"闳放"、"毫不拘忌"的风格相一致的."富贵"追求,成为人生进取的动力.而帝王控制的权力,主宰着臣民得"富贵"是否可能.秦汉时期已经有开明的思想者对全民的"富贵"追求持冷静的态度.若干有关"富贵"的认识闪射着理智之光.逸民的言行表现出"骄富贵"的社会意识.所谓"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很可能表现了较在"志"与"道"的约束下坚守"高尚"原则的士人们更为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可是却少有全面分析历代文化人社会文化表演和政治文化作用的论著。政治形势的演变对于文化人的文化心态的历史影响,也有必要进行说明。刘修明先生的(德生与国运》(浙江人民出版社,lop年1月出版),正是我们期望的对于这一命题进行成功的探讨的学术专著。《田生与国运)一书循历史进程,分别论述了不同时期文化人的政治表演和历史作用。所论“春秋战国的社会变迁和局的产生”,“封建社会开创期和后生的地位”,“封建制振荡与转变期的局生及其特征”,“在封建社会巅峰期的历史潮流中浮沉”,“发展和僵化:宋元…  相似文献   
9.
汉代民间的“苍天”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的构造、“天”的性格、“天”与人的关系,是两汉哲学论辩的基本命题之一。而“天”的权威,是得到各家的公认的。《淮南子》继承了庄子“与天为徒”(《庄子·人间世》)的思想,提出“循天”的原则(《原道》)。《吕氏春秋》“法天”的观念,也为汉代思想家所继承。董仲舒说,“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人事必须“合于天道”(《春秋繁露·阳尊阴卑》)。这样的思想,其实是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基础的。汉代社会对于“天”的迷信,在当时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曾经表现出具有宗教意义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10.
汉代"亡人"的存在背离"编户齐民"理想社会组织秩序。作为行政管理者难以控制而实际上长期存在的社会人群,"亡人"的活动往往促成了生产技术和文化礼俗的自然传播。"亡人"的数量和流向,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若形成规模,也可能导致"流民"运动。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经济文化进步的原因,不应当忽视"亡人"和"流民"的积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