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3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001年 9月 7日,四川民族饭店总经理秦叙聪接到两份高校录取通知书的传真件,被告知四川坝州理县中学的羌族学生陈祖圆、陈祖芳孪生兄妹俩已分别考上了西昌师范专科学校和成都理工大学。秦总十分欣慰──捐资助学,回报社会,3年来的付出没有”白费”,陈氏兄妹“修成正果”,而民族饭店也可谓“功德圆满”。 3年前,即1998年7月,家住四川省阿坝州理县杂谷脑镇关田村的村民陈念国、王秋凤夫妇正面临着双重的困境一是维持他们家庭生计的花椒树因严重的霜灾几乎颗粒无收,举债度日使本就贫困的家庭捉襟见肘;二是他们的一对双…  相似文献   
2.
我国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共同富裕是以高质量发展为基础、全体人民共建共享、适度差距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具有鲜明的全局性和阶段性特征。推动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理论基础和实践探索的历史逻辑,更面临深刻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难题。当前,应着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畅通向上流动通道,优化收入分配格局;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强民生保障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5年和2017年的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带动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使农民参与非农就业的概率显著提高约4个百分点,但对创业无显著影响。在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效应显著,而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进一步分析表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农村形成后,一定程度上能直接带动农业劳动者从事本地雇佣劳动,但尚不具有促进农业资本投资替代家庭自有农业劳动力投入进而释放更多农业劳动力参与非农就业的效应。与此同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可通过促进土地出租来带动农民非农就业。由此认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能在带动农民非农就业方面产生显著的要素集聚外部性,提出可从培育和发展这些新型主体着手来提升农民收入和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4.
李江一  秦范 《管理世界》2022,38(2):84-99
当前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瓶颈并非供给不足,而是缺乏需求.因此,如何创造有效需求是进一步促进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2015年和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考察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简称"新型主体")能否成为农地流转的需求引擎.研究发现,新型主体既能通过自身农地需求直接拉动农户出租土地,又能促进农户投资间接带动农户租入土地.但农户的农地流转决策与务农比较收益有关,非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低,新型主体以直接拉动效应为主,而平原地区务农比较收益高,新型主体以间接带动效应为主.在各类新型主体中,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自身农地需求大而具有显著的直接拉动效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互助联合能带动农户之间的农地流转,而农业企业暂不具有显著的农地流转效应.最后,本文发现新型主体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提高农地整体利用率,并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出和农户收入.研究表明,新型主体能成为破解农地流转需求困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户收入的有效抓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