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6篇
统计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后发型民族旅游地RMIP模式开发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为例,采取RMPI模式,从资源(Resource)、市场(Market)、形象(Image)、产品(Product)四个方面对其旅游开发拓展进行了深度开发研究。对于后发型民族旅游目的地旅游开发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与保护的人类学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族文化是民族旅游的主要内容和对象,民族旅游又导致民族文化的变化。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归纳了旅游开发中西部边疆民族文化变迁的各层次表现,并且根据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旅游开发中民族文化变迁中存在的不良变迁和突出问题,提出了促使两者良性互动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流失依旧呈现愈演愈烈之势,是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不合作博弈”的原因,微观层面上是流动个体的心态、价值取向及对未来预期的变化,宏观层面则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互动。在分析西部民族地区青年人才资源流失的深层次原因基础上,对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规避性对策。  相似文献   
4.
对西北600名民族文化旅游者进行抽样调查,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挖掘,分析了旅游动机和目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组织行为、旅游消费行为、旅游偏好行为、旅游评价行为,据此提出未来西北民族文化旅游发展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民族旅游的开发对民族旅游地社会文化变迁的影响日益显著,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在民族旅游区与宗教相关的现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笔者使用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和以甘南拉卜楞民族宗教文化旅游区为视阈,考察与解读了民族旅游引起的宗教文化世俗化现象,为理解民族旅游中"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学术视角。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区域和阶段,旅游业发展的民生效应及其居民认知各不相同。本研究选择西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发现西北地区民族旅游民生正面效应大于负面效应,不同个人特征居民对效应认知存在显著差异,由此提出未来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新模式。本课题对民族地区旅游管理和未来规划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不仅仅是城乡流动的反映,还是跨民族交往的反映。研究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都市适应问题,对于形成和谐的民族关系、缩小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具有极为紧迫而深远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甘肃500名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查与深入访谈,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大都市适应性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与相应对策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减轻农民负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本文根据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 ,从全省农民负担的整体状况、分地区负担状况及分收入组负担状况三个方面 ,就甘肃省农民负担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随着民族地区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竞争也不断加剧。本文通过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竞争态模型,对西北多民族地区5个省(区)的入境旅游目的地市场发展与动态演化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西北多民族地区旅游开发、规划与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毒品犯罪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危机。本文认为其特点和形成原因与"经济人"心理、成本-收益对比、西部民族地区区位、制度设计、人力资本素质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