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北宋中央官署石工多来源于地方石工家族以及荫子授官,属伎术官,被视为杂流,晋升甚难,他们难以直接参与高层党争活动,在北宋党争叙事中显得寂寂无闻。相比取湮后世的官署石工,民间石工安民、李仲宁却因谨守忠义而名盛后世,其实二人拒刻党籍碑并非全为公理,亦有一定的私情所在。从民间石工拒刻行为看党争舆情与党争叙事,可知在“崇宁党禁”高压下士人集体失语时,小人物却做出了正义之举,间接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体现了当时社会舆情对旧党的同情。同时也体现出南渡后入籍党人子孙在党争叙事上是旧非新的总体趋势,他们为了弘扬祖德而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舆论反攻。透过石工行为看党争,说明看似与政治无关或处于政治边缘的小人物并不能完全独立于重大政治事件之外,他们亦会不自觉地参与党争或被党争洪流所裹挟,甚至也会在政治斗争中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  相似文献   
2.
3.
4.
金墉城本为道教传说中西王母所居仙宫,因其坚固宏伟且位于西方,故被魏明帝用以命名建于洛阳城西北角的一座小城。在魏晋政权的更迭中,金墉城的战略防守功用渐小,政治功能增加,逐步沦为专门幽禁废主弃后及被贬宗室的场所。经过史学家对"八王之乱"等史实的记述,尤其是后世文学家对相关史事的咏叹,金墉开始成为一个以贬黜为核心的文化符号和文学意象,具有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和警示意义,并发挥着象喻历史兴衰、表达忧患意识的多重功用。  相似文献   
5.
《四库全书总目》附有许多案语,本文主要考察史部提要案语。这些案语体现了馆臣于史部收书时遵循循名责实等原则,反映出馆臣尊经尊王等思想,同时也体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之价值。本文还对史部案语中失考之情形进行了纠补,并对总目史部书籍分类卷数统计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6.
文人石上濡毫志岁月的传统发展至北宋初、中期,题刻方式由唐人“就旧碑之阴及两旁书之”转向了宋人“别求一石”的碑刻另题,且宋人还扩大了摩崖题名由北向南的延伸发展,以致摩崖题名主题发生了由公到私、由人文到自然的转向,逐渐导致题名数量激增,故可将此视为石刻题名的唐宋转型现象。一般而言,题名多由士大夫与僚友、子弟、僧道等人同游时生成,多是寻幽探奇、追慕前人、抒发政治期望等心态催生,其产生多具有计划性,多能及时刻石,且题名拓本常成为士大夫与好友传阅赏玩的对象。以北宋中晚期黄庭坚等人为例,可见题名多产生于士大夫的出外宦游生涯,且其生成颇受限于任职的地理环境,党争时期的谪宦频迁促进了士大夫的题刻频率。崇宁党禁时期,卷入党禁的士大夫普遍惧题,说明出游留题行为可能受到政争因素促进与制约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