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4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由隔离走向融合——中国城乡关系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实行的城乡隔离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是导致中国乡村发展迟缓和中国社会不平等的主要根源。改革开放促使社会流动加剧,城乡关系开始由隔离走向融合,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过程。消除对立,加速沟通,乃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我国高教改革,曾在许多重要领域迈出了较大的步伐,成绩显著,问题突出.冷静看来,不少重要尝试是不很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教育产业化,从理论到实践,都存在偏差;高校持续扩招,大抵上是以牺牲质量赢取数量和速度;高校合并升格,风起一时,满足了"大",失去了"特";后勤服务社会化,肥了个人,损了国家,"剥离"变成了"剥皮".高教改革到底应当怎么改法?现在到了该认真反思检讨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3.
西部发展小城镇不能胡乱“刮风” ,也不能“复制”东部地区的既有模式。当下必须处理好的问题是 :科学规划 ,明确重点 ;培植主导产业 ,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探索管理机制 ,强化小城镇的“城市”特质。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非智力因素,突出强调它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位置。以为智力教育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如学风不振,智育滑坡,学生素质下降等,都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薄弱有某种因果关系。优化非智力因素,乃是智力开发的源泉。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讲科学,也要讲艺术。当务之急,是根治无兴趣病。  相似文献   
5.
延安作为陕西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试点,以城镇化为引擎,分别在城市、县城、集镇、中心村建设方面推出重大举措,构建新的城镇体系。其中,教育县城化,农村社区化构想颇具前瞻性,对同类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实施,具有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科学化有效化途径之社会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转折时期的大学道德教育 ,应当抓住时代特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 ,以现代化的德育思想为指导 ,以促进道德主体的人格提升为目的 ,建构以核心价值观及健全道德人格培育等为重点的德育内容体系 ,溶知、情、意、理、行于一体 ,借助多学科之智慧 ,多领域之参与 ,努力为沉闷的德育实践注入一些活力  相似文献   
7.
陕北地区是国家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相对艰苦以及吸引毕业生的政策等方面因素,使得人才问题一直成为制约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发展的瓶颈。在调研的基础上,针对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人才供需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国家设立巨额助学奖学金,启动助学贷款计划等,旨在缓减日益凸显的贫困大学生上学难问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但帮困资金到底该如何发放?特别对于违反计划生育政策严重超生而导致贫困的家庭,在帮扶上是否应该给予必要限制,这是一个一直被忽视的问题.助学帮困政策应当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互衔接;帮困应体现对守法公民的优先权;不应给违法犯纪者发出错误信号,应当寻找教育与人口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城镇化: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目前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师外流严重,教学质量低下,城乡教育资源严重失衡等实际,本文提出,顺应城市化潮流和民众意愿,实施农村中学由乡向城的转移,仿效山东平原县的经验,实现农村中学的县城化、非农化。为此,必须通过调研论证,制订规划,建设一县(区)教育园区;将各项教育经费集中起来使用,把县城所在地建成一县教育的主阵地。以农村教育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缺乏普遍推广的现实基础与应用前景。西部贫困地区应该走集中建设集中发展之路 ,优先办好县级支柱产业 ,龙头工业 ,优先建好县府所在城镇 ,以县带乡带镇带村 ,有计划地促成现有城市的扩张与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