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6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对"于"字比较句和"比"字句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于"字比较句的句法结构和成分比较单一,语义语用功能较为狭窄;"比"字句对各种复杂句法结构的容纳性强,语义语用表达功能更加灵活多样;它们在现代汉语中的语体分布也不一致.两种比较句各有独自的语义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于"字比较句功能补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下文一律写作"于")字比较句是古汉语常用的比较句式,马建忠(1898)认为其功能是表示差比[1].此后,吕叔湘(1942)[2]、太田辰夫(1957)[3]、黄晓惠(1992,1998)[4][5]等著名学者一直沿用这一说法.但笔者发现"于"字比较句在古汉语中并不限于差比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的"于"字比较句除表示差比意义外,还能灵活表达异比、同比、平比、极比、比拟等多种意义,这使它在古汉语中能满足基本的表达需要,因此使用普遍。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关于"于"字比较句功能的传统认识应该予以纠正。先秦"于"字比较句构成成分较为单纯,造成了其结构和语义表达的局限性,这是它后来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乎"字比较句的功能为"于"字比较句所涵盖,二者没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重音和语法标记把现代汉语"X比Y还W"构式分为三种,它们具有不同的语用信息功能,在一定的情景下分别表达足量信息、一般增量信息功能和反预期信息功能。文章从一个侧面揭示了韵律、句法、语义和语用的相互制约关系,指出语法研究中结合语音层面考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祖堂集》中以“次”和“时”煞尾的时间构式具有相似的意义和用法,但它们也有很多差别:“VP(之)次”构式的句法语义结构和适用范围有较多的限制,是书面叙述语;而“VP(之)时”构式的结构兼容性更强,功能更灵活,语篇分布更广泛。即前者在结构、功能和使用范围上都能为后者所兼括。“VP(之)次”出现于汉魏六朝,在唐宋时期的禅宗文献中广泛使用。由于它是一种局域性的社团用语,使用受限,在语言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随着禅宗的衰落而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6.
“再说”的词汇化和语法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汉语中的再说可以分为动词性短语、动词、连词、助词四类,各有其句法特点和语义表达功能。再说经历了长期的词汇化和语法化历程并仍处于这一进程中,词汇化和语法化程度跟分布环境及使用频率密切相关,语义经历了由行域向言域的转化,主观性增强,语义突显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