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者之域:和解的希望——《耻》的后殖民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身份认同以及主体与他者的关系问题是后殖民理论中所探讨的重要课题。从后殖民的角度解读了南非作家J.M.库切的小说《耻》。分析了后殖民时期南非白人主体地位衰落以及被边缘化、客体化,丧失身份认同感的状况;阐释了强暴所隐喻的深刻意蕴,即作为抵抗话语的强暴只是殖民压迫的复制,是殖民权力的颠倒;探讨了作品所揭示的后殖民时期非殖民化进程中宽容、和解、和谐共存的理念及其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城市的本质、功能及城市化意义等角度分析了美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功能失衡、中心城市衰落、种族歧视加剧等社会问题,提出政府应该针对不同城市的地域、经济发展等特点建立正确的城市空间发展政策,积极引导城市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隐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时间概念是人类认识世界过程中的重要概念,由于其抽象性特征,人们常常借助空间概念来隐喻时间概念。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时空隐喻表征的共同点及差异,探索其认知根源:共同点在于人类最初认识世界过程中形成的概念范畴都来源于人的身体经验及对空间的体验;其差异则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对时间概念的影响。汉语中循环性时间与佛教文化相关;英语直线性时间观则受到基督教影响。英语中常采用横向时间表达方式,汉语中则纵向时间更为多见,其根源在于两种语言的阅读和书写方式存在差异。英汉在面向过去与面向未来时间取向的差异,其实仅仅是时间参照点差异。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对记忆的研究揭示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大脑处理信息的现象,它分为三个阶段:感觉储存阶段、短时记忆阶段和长时记忆阶段.词汇教学应根据记忆的阶段性特征安排符合记忆规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首先词汇教学的内容要重点突出,循序渐进,不能使短时记忆超负荷.词汇教学的方法要符合信息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规律,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加深对词汇的印象;利用各种手段、媒介使词汇反复进入短时记忆,最终进入长时记忆.词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自觉学习新词汇并能够自如运用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人类语言中隐喻现象广泛存在的物质基础,及其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基础,论证了隐喻语言存在的必然性;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不可缺少的工具,隐喻的语义特征为人类进一步认识世界创造了条件。指出隐喻的本质在于人类隐喻式的思维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隐喻性直接导致了语言的隐喻性特征,而隐喻特征则是人类观念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了隐喻性是人类认知方式及其语言的本质特征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6.
结构主义与转换生成语法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在产生背景、哲学及心理学基础、语言观、语言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语言习得理论上的差异,阐述了目前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两种语言学理论的产生,各自的优势、缺陷和发展趋势。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体系完整,对语音和语素的研究相当透彻,但在句法的研究上还有缺陷;转换生成语法带来了语言学的革命,它增强了语言理论的解释力,而它所采用的演绎法没有以归纳法为基础,存在片面性,还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7.
英汉多义词义项“巧合”现象的认知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义项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传统语义理论在解释一词多义现象及各个义项之间的理据关系上的欠缺,进一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寻求多义词词义扩展的动因,提出英汉众多多义词的义项一一对应说明语言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词义扩展的过程也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不同的语言在多义词词义扩展上的相似性源于人类共同的思维方式隐喻式和转喻式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8.
9.
隐喻不仅是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现象。隐喻性语言的语义特征为我们洞察人类思维方式提供了一条途径。隐喻的语义反常性是指隐喻在语义逻辑上的矛盾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创新性。隐喻的语义多维性是指语义所指的不确定性,它体现了思维的发散性。不同的隐喻性语言在隐喻性程度上有差别,隐喻使用越频繁,其隐喻性新鲜程度则越低,常规性程度越高;它体现了人类思维的规约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心理学认同理论出发,借鉴认知语言学对隐喻的研究成果,采用调查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在华高等学校任教及曾经任教的外籍英语教师对教师职业的隐喻性理解进行调查。从与学生关系、对语言自身、对教学方法、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认识等方面对这些隐喻进行归类分析,结果显示他们这些认识与对自身职业的隐喻性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