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和谐,作为对人类社会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存在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社会和谐,并非拒斥社会竞争,只有把和谐的协调性与竞争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社会和谐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承诺与当代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价值承诺 ,是激发人们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具有绝对性意义 ;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形态 ,又要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具有相对性意义。因此 ,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要把价值承诺与当代形态两个视角结合起来 ,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全面发展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这样既不失理想的高度 ,又不失现实生活中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强烈的法治精神是WTO的基本特征,也是其优化国际经济资源配置、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证。我国目前在行政运作方面离法治化要求仍有不小差距,为此,必须按照WTO规则要求,树立现代行政法治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真正使行政运作走上法治化轨道。  相似文献   
5.
伦理制度化作为道德建设的对策性措施和有效途径,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紧迫的现实要求。但是,伦理制度化也并非万能,其作用与功能的发挥仍有阈限,对伦理制度化的过度依赖会削弱道德的应有功能,遏制道德水平的提升与发展。因此,应坚持“两条腿”走路———道德教育与伦理制度化双管齐下,方能提高道德建设的实效性,建立安宁有序、公平正义的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家具方案设计的创新性、不确定性、层次性、多样性、经验性和反复性等基本特征,并阐述了家具方案设计的过程与内容,界定了家具方案设计评价的概念,模糊评价法、提出层次分析法、价值工程法、灰色系统评价法、感性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法等家具设计方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7.
近十年来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社会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政治心理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政治的未来走向,对其政治心理进行探析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近十年来,学界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但也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的空间和视域.  相似文献   
8.
论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建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本质规定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扬弃创新 ,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构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建构的内在根据。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培育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力 ,塑造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 ,由此又构成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行动逻辑。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自塑性、差异性等显著特征 ,它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理念 ,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9.
社会和谐的辩证法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作为对人类社会特定存在状态的肯定性价值判断,体现了主体的价值目标与理想追求。同时,社会和谐又是现实的。它以差异存在为前提,且永远只能达到一种相对状态。倡导社会和谐,并非拒斥社会竞争,只有把和谐的协调性与竞争性、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基于理论与现实的双重诉求,进一步审视社会和谐的辩证法特征,倡导人们树立科学的和谐意识,对于促进社会和谐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是社会和谐的坚实基础。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有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他认为坚持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其制度安排,以人民利益为其价值标准,以消除两极分化为其关注重点,以帮助广大农民脱贫致富为其突破难点,惟此,才可能实现这一理想追求,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但他并不明确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机制和发展战略,并且错选了一条仅重公平、不顾效率的同步富裕发展之路,其结果虚幻并苦涩。所以,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有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总结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